财经新闻网消息:
改变源于困难。 在资本、监管、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制约下,保险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深度转型,从一个口号,到一个理念,到一个战略,最后到实施。 运营细节中,“深度转型”逐渐生根发芽。
开门红、产品、保费、代理、银保、经纪、投机、停售……这些传统话题依然吸引不少关注,但除了负债端的兴奋,中层和中层思考的焦点保险公司高层、保险监管部门等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焦点似乎从简单的负债端转移到更多层面:资产负债匹配、现金流、偿付能力、增资、债券发行、监管评级、刺……而这些要素重要性的增加,也在悄然改写保险公司的业务版图。
作为《汇宝天下》2023年年终规划的开端,我们翻阅了2023年的各种行业新闻,结合相关高管在《汇宝天下》召开的闭门战略会议上的发言,了解到很多时代,并对当前行业进行了梳理。 除了保费之外,一些最受关注的话题可能并不全面,但从这些地方开始发生深刻的转变。
01
负债端——关心负债,但更关心负债质量
营销团队转型
过去30年,人寿保险业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个险渠道贡献了寿险行业一半以上的保费收入,各大寿险公司都将个险渠道转型改革作为重中之重。
2019年以来,经历了最后一次个体代理商狂欢之后,行业代理商数量开始出现明显下滑。 但同时,受多重因素影响,产能并未明显提升。 直到2022年,个人代理人数量快速下降的趋势才有所缓解。 到了2023年,受“炒作、停售”等因素影响,个人代理商的产能也开始明显触底……
但营销团队的转型是否真正走出低谷,很难准确回答。 必须看到,本轮产能触底回升包含诸多短期因素:储蓄产品的热销、产品结构严重失衡、产品价值下降速度……不确定因素持续困扰行业。
不少业内人士猜测,以国内中产客户数量计算,全国可能只需要100万以上的优质代理商。 但目前国内代理商数量仍接近300万,这意味着人力仍有巨大的下降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转型不再是单一公司的意志。 随着行业推动营销团队转型,保险行业协会也开始从更高层面制定新的行业标准,并于近期正式推出《个人保险代理人销售能力资质等级标准(个人保险方向)(讨论稿)》 )”,拟将个人保险代理人分为四级。
承保利润
11月底,八家龙头财险公司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国寿财险、中华联合、阳光财险、大地保险、太平财险与财险共同签署车险合规经营自律公约,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此前,市场秩序的整治往往以监管主导,但近期八家主要产险公司签署车险自律公约,则是保险公司的自愿行为——产险公司从被动走向主动。从监管转向主动监管,这意味着,行业发展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通过全面深入的改革,严格控制手续费的理念已在行业中深入人心,而这次自律公约的缔结无疑证明了无需监管、行业协会牵头、市场主体本身有明确的市场保护保障措施。 秩序意识。
不仅如此,近年来,财险公司逐渐放弃了原来只注重规模、不注重质量的粗放式发展方式,逐渐适应了现有市场的逻辑。 公司内部考核也更加注重承保利润指标,因此财险公司正在控制手续费。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采取了非常有力的举措。 当然,这也与持续数年的“严格监管”密不可分。 新的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对合规的重视程度也明显提高。
报告和银行业务的统一
表面上看,所谓“报银统一”只是要求保险公司向监管部门报送的收费标准与实际收费标准保持一致,防止保险公司“说一套做一套”。实际评估”。 本质是要求保险公司控制费用,而控制费用与调整费率、差异化等一样,是保险公司负债质量管理的基本手段,提高负债质量是保险公司提高负债质量的必由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
长期以来,“不同报告和银行报告”已成为保险行业的常态。 从“报银报异”到“报银服务统一”,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一场涉及从行动到理念方方面面的战斗。 ,一场触及灵魂的革命。
02
资产端——关注资产负债匹配,担心利率损失
价差损失
2023年,人身保险负债端在3.5%预定利率产品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投资端持续低迷,业内人士对资产负债匹配和利率的担忧损失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市场利率相对较高、行业仍高速发展的时代,利率损失似乎离行业很遥远。 但随着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行业本身已经结束了持续高增长的时代,行业发展信心受到一定影响。 业界普遍担心亏损。
为减轻资产端压力,2023年监管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督促人身保险公司降低责任成本。 除了暂停3.5%预定利率产品外,主要手段包括降低万能险的最低保障收入和结算利率。 我们大力推进“银保渠道统一、报告银行统一”,严格控制手续费等,但这些真的能把大量中小保险公司从利率损失风险的泥沼中拯救出来吗? 可能还是要打一个问号。 关键是,在可想象的未来,“低利率”仍将是常态。
03
效率——降本增效已成为行业最大共识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无论是寿险、财险、各类保险中介、保险科技公司,降本增效已成为行业共同的发展关键词之一。
以“降本增效”为基础,各保险公司在千方百计降低成本的同时,积极推进公司转型、提高效率。 除了节省各种开支外,保险公司裁员、降薪的传闻也不时传出。
效率是企业的命脉,降本增效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科技、大型号
2023年是大模型技术应用元年。 作为数字化基础较为完善的保险行业,也在加速大模型应用的落地。 大模型的应用已成为科技领域的热点话题。 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台保集团等国内保险公司已迅速行动,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与应用探索布局,开展大模型在保险应用的主题创新。 。
如今,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保险行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包括营销、承保、理赔,甚至审计、医疗咨询等。智能客服、数字化员工、数字化决策中心等遍地开花,开始真正取代一些人类工作。 所谓“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正在通过这些细节的迭代升级和效率的快速提升,逐渐变得“具体”。
04
资本——当资本退潮时,谁来接手并注资是一个大问题
偿付能力
当前保险业发展面临的多重挑战中,偿付能力不足是重要之一。 自2022年第二期偿二代正式启动以来,保险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率有所下降。 近两年,随着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下滑,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迅速承压。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8%,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2.7%。 186家保险公司中,综合风险评级为A类公司55家,B类公司104家,C类公司15家,D类公司12家。这也意味着,到二季度末,至少27家保险公司未达到偿付能力标准。
偿付能力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公司业务发展,因此备受业界关注。
监管部门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9月10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明确差异化调整保险公司最低资本要求。 一方面,通过降低保险公司的资本金要求,放松偿付能力; 另一方面,响应政策号召,加大保险股权投资空间,引导更多资金投资资本市场。 但总体来看,其对提高偿付能力的作用仍然有限,不少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危机仍待解决。
股权变动
在保险业持续低迷、深度转型的背景下,各类资本对保险业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年内,曾出现多家保险公司股东欲退市的情况。 与此同时,保险公司股权转让、上市失败事件频发。
退出的股东中,不乏民营企业,但也不乏国有企业甚至央企。 后者退出的主要原因是“回归主业”。
据“惠保天下”统计,截至三季度末,年内共有46家保险公司发生53起股权变动,其中增资扩股28起、股权转让21起、司法拍卖5起。
当然,随着老玩家的告别,新的力量也在悄然涌现。 除了互联网平台、大健康企业、造车新势力之外,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各类地方国企的参与。 随着资本的扩张,随着这种变化,可以想象,很多保险公司的发展理念也会随之改变,而当更多的国有保险公司出现时,保险市场格局也会发生变化。
增资发行债券
为应对偿付能力危机,保险业出现密集“补库”现象。 不少保险公司增资、发行债券“补血”。
据“惠保天下”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有28家保险公司公布增资计划,计划增资总额达到428.24亿元。 除增资扩股外,年内共有15家保险公司获准发行补充债券,全行业计划发债金额达1056.5亿元。
从增资发债数据来看,2023年增资发债环境较2022年明显改善。
05
服务——人身险布局医疗健康、财产险加大风险防范
健康生态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布局健康养生生态圈仍成为中国人身保险公司的必争之地。 资产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选择自建,或者干脆投入巨资,而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则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监管乃至高层也改变了对“保险+医疗”新模式的态度——如果说还担心“承诺能否兑现”、“能否隔离风险”,现在,对于快速发展的企业来说,人口老龄化的担忧远远超过了前者的担忧。
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未来五年,基本建立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 说到保险业的任务,就涉及到构建高质量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普惠型个人保险保障民生作用,支持保险服务多元化养老需求。 “支持多元化养老需求的保险服务”赫然在列。
降低风险
年初,监管部门发布了《关于积极开展财产保险行业风险化解服务的意见》,明确了财产保险行业开展风险化解服务的目标、定位和具体要求。减量服务。 此文一出,立刻引起业界高度关注,但事实上,“减量管理”已经深深嵌入财险行业的运营流程,成为行业共识。
一方面,行业加快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承保+减损+赋能+理赔”的保险新逻辑,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塑造新发展动能、新优势; 另一方面,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保险新需求将以新需求带动新供给,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轨道,为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创造更大的保险价值。
其中,打造保险新逻辑是塑造行业发展新优势的关键。 核心是从“承保+理赔”的“旧保险”向“承保+减损+赋能+理赔”的“新保险”演变。
践行保险新逻辑,行业发展动力将加快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逻辑从风险均等管理转向风险降低管理,发展重点从经营产品转向经营客户。 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体现。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