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自2023年2月6日起,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后,内地游客赴港投保的热情也被点燃。
5月31日,根据香港保监局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香港保险业总保费达1,472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下降7% .
尽管毛保费总额下降,但在香港保险市场的长期业务中,内地游客的新业务保费增速十分可观,同比增长2686.4%至96亿港元,几乎回归达到疫情前的水平。 这足以说明内地居民全面通关后赴港投保的热情。
那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经过三年的冻结,内地居民去香港旅游,是否也应该带一份港制的保险回家,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行业层面,全面通关互联互通政策下,两地保险市场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我们先来看一季度香港保险业的整体保费收入。 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香港保险业的总保费按年下跌7%至1,472亿港元。 其中,长期有效业务的总保费收入为1,266亿港元,同比下降8.9%; 一般保险业务的毛保费为港币207亿元,按年上升6.9%。
显然,第一季度香港保险业的总保费收入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长期有效业务的保费收入下降。 根据香港保监会披露,长期有效的业务主要包括人寿及年金(非投资相连)业务、个人人寿及年金(投资相连)业务以及退休计划业务。 第一季度这三项业务的保费收入分别为1097亿港元、65亿港元和83亿港元,同比增速分别下降3.2%、18%和47.6%。
可以看出,从长期有效业务来看,退休计划业务降幅较大。 对此,香港保监局解释称,相关情况主要受2022年同期退休计划业务的个别交易及个人人寿及年金部分产品的保费支付模式影响(非投资连结)业务。
虽然第一季香港保险业总保费收入下跌,但忧中有喜,即新业务表现可圈可点。 数据显示,一季度,长期业务(不包括退休计划业务)的新保费为470亿港元,同比增长10.7%。 这背后主要由个人寿险和年金非投资联结业务新增保费435亿港元,投资联结业务新增保费34亿港元。 期内,保险公司合共发出约16,600份合资格延期年金保单,涉及保费10亿港元,占个人业务总额的2.2%。
香港保险业新业务增长速度可观的背后,离不开内地游客的保险贡献。 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内地旅客新业务保费将重回96亿港元,同比增长2686.4%,相当于个人业务总额的20.5%。
为了让外界更容易了解内地游客新保保费增速,香港保监局还特意引用了2019年同期的数据,即内地新保保费增速2019年一季度游客128亿元,同比增长26.4%。 由此不难看出,今年一季度内地游客新保保费收入已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对于内地游客新订单保费飙升的原因,香港保监局表示,这是由于跨境人流恢复正常,长期被压抑的需求得到释放,基数增加所致。去年同期偏低。
的确,自2023年2月6日零时起,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后,内地赴港游客快速增长。 香港特别行政区入境事务处表示,2023年“五一”假期期间,入境内地旅客达62.55万人次,已恢复至“五一”假期入境旅客人数的60%。 2019年。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的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共有441万游客到访,仅3月份就有245万人次,其中内地游客约197万人次,环比增长77.3%。
当然,参照以往,香港的保险产品对内地消费者也很有吸引力。 一位资深保险代理人分析《A Smart 》时表示,作为国际成熟的保险市场,香港的保险产品具有保费相对较低、产品回报相对较高、定价差异化、理赔范围广等优势。 据悉,部分香港储蓄红利保险的整体预期回报率可达6%以上,有的甚至超过7%。
此外,瑞银在清关前采访了1000名大陆居民。 其中,47%的受访者表示有购买境外保险的意向,约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考虑在通关后一年内购买保险。 这也反映出内地消费者对海外保险的高需求。
此外,《A Smart 》了解到,今年一季度,内地居民投保热情高涨的背后,也离不开香港各大保险公司的优惠活动。
例如,某保险公司的终身寿险产品推出了多币种计划,并提供限时优惠。 定期缴付保费,可享高达23%的保费回赠及4%的保证优惠年利率。 此外,香港宏利保险的一项保障计划显示,提前缴付最多2年的保费,可享有每年6%的保证利率; 成功投保后,首2年合共可享高达28%的保费折扣。
一位在香港某保险公司工作的代理人告诉《精明保险》,这样的优惠活动与其特殊的市场背景息息相关。 受美国加息影响,香港金融市场一段时间以来处于高息环境,银行存款利率亦有所上升。 保险公司为了增加竞争力,只能提高优惠条款的价格,适当提高保单的预期收益。 一定程度上,短期高利率效应被长期锁定,进而增加理财和储蓄保险的吸引力。 此外,近期预期内地储蓄保险定息率下调,亦促使消费者追求更高回报而购买香港保单。
官方数据也显示,内地居民青睐香港市场的寿险产品。 据香港保监会披露,与以往一样,今年一季度内地客户群体购买的保单中,约有97%采用非单一支付方式(即不支付)一次性给付),而终身寿险、大病险和医疗险分别占已发行保单份额的56%、33%和5%。
不过,对于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热情高涨,不少专业人士也建议消费者选择理性投资。 赴港投资存在签约、外汇、代理等潜在风险。 典型的代理风险,例如频繁更换被保险公司的代理人,导致服务体验不佳,或因代理人质量低劣、意图不当而被骗保等。这需要内地消费者慎重考虑代理人的资质和素质。购买香港保险产品前的保险代理人。 整体而言,在香港投保更适合经常往来于香港与内地、留学或在港居住的人士。
就在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热情回暖之际,两地保险市场也在加速实现“双向旅游”。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保险市场互联互通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 例如,早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到了17项保险。 包括:支持深圳建设保险业创新发展试验区; 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联合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产品。 有序推进大湾区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 支持内地与港澳地区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等。
2020年4月,央行、原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 Bay Area”,30次提到保险,包括完善保险业务和服务的跨境收支管理; 支持港澳保险公司依法取得RQFII、QFII资格; 扩大保险业对外开放,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外资控股人身保险公司。
2022年6月,《国务院关于在广州南沙印发面向世界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式。 积极支持南沙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 支持南沙率先开展跨境机动车保险、跨境商业医疗保险等,促进粤港澳保险市场融合发展。
2023年2月23日,央行会同原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深化的意见》深化改革开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允许外资在前海合作区设立财产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保险控股公司等特殊的香港金融机构。完善跨境保险业务开发区。
2022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在《香港保险业发展战略蓝图》中也指出,将把握“双循环”战略机遇,推动香港保险业融合发展进入国家的整体发展。 要释放保险的社会价值,为大众提供全面的风险管控解决方案。
除了政府和监管政策的暖风频频吹来,大湾区保险市场的互联互通也在加速推进。 例如,广东多家保险公司开发了大湾区专属产品。 相关数据显示,自2020年全国首个区域性大病表格——粤港澳大湾区产品专属大病表格推出以来,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广东18家企业保险市场已在湾区发行了29种重大疾病表格。 推出专属大病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为湾区11.09万人次提供总计992.54亿元的专属医疗健康保障。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建设也在快速推进。 5月31日,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2023年广州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项目。 早在2022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报告中也表示,力争短期内在南沙和前海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迈出重要一步促进大湾区保险市场互联互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继“澳洲车北上”之后,“港车北上”也开始接受申请。 根据《广东省香港机动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内地管理办法》,9:00起受理香港机动车车主申请2023年6月1日起,7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香港机动车主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经港方预约清关后,可驾车进入广东。 在“港车北上”政策下,已有16家香港保险公司与内地保险机构合作,开展“等同先认”。 据了解,太平香港近日售出全港首张“等同认先”跨境车险保单。
事实上,不仅内地居民对香港保险产品兴趣浓厚,一些国内保险机构也在积极布局香港保险市场。 典型的例子是互联网保险中介龙头“水滴”,不仅将其在香港的持牌保险经纪公司“华博金融”更名为“水滴金融(香港)”,还广纳贤才同时。 组建香港本地化团队。
不仅是水滴,今年4月,据相关媒体报道,泰康香港筹备处透露,泰康香港子公司目前正处于筹备阶段,正在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申请营业执照。 其后将在香港开展保险业务,重点关注养老领域。
随着全面通关、粤港澳大湾区保险市场互联互通,以及内地保险机构在港“挖坑”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不难预见香港与内地保险市场有望实现双向支持、互利共赢。 赢。
(智慧保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