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记者吴敏、见习记者李明辉将从北京来报道
“3.5%的保险产品库存快用完了!退市是必然趋势!” “还有三款好货,今天通知我今天下架!” “这两天赶紧上车,不然一线货又没了。”
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商品随时下架”“赶紧上车”等字眼刷屏。
“后续相关产品的良品率将有所降低,3.5%的产品或将在1个月内彻底下架。” 5月30日,一位保险经纪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在朋友圈“止销风潮”蔓延、高息险“被炒到天上”的同时,多位业内人士呼吁消费者理性购买,“不要冲动,不要为了‘上车’而‘上车’。”
保险也“降息”,告别3.5%
去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频频“破网”。 进入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已多次宣布下调存款利率。 在不少人选择“动存款”配置保险之际,保险产品的“降息”也随之而来。
“最近,我经常收到保险销售员的短信,经常给我发来高息险产品即将下架的消息。” 北京居民李女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据代理介绍,目前该产品的预定利率为3.5%,两年前预定利率仍为4.025%。
记者注意到,王女士提到的高利率保险产品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方面。 “这类保险产品,顾名思义,在注重理财的同时兼顾对社会价值的保障。” 一位保险代理人向记者解释,“像养老年金、万能账户年金保险、分红保险、增量终身寿险等,都属于金融保险产品。”
5月30日,记者从多家保险经纪公司获悉,利率在3.5%左右的高息保险产品还在销售,但几乎没有了。
一位保险经纪人表示,目前在售的产品中,利率相对优惠的有3款产品,分别是和泰人寿新祥福、富德人寿康钱3号和宏康金裕满堂。
对于高息金融保险产品的“下架潮”,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并不意外。
早在今年4月底,一则“条例将提供窗口指导,新保险产品定价费率或由3.5%下调至3.0%”的消息引爆保险圈,送出“率切”的信号。
彼时,《华夏时报》记者从业内获悉,监管将严格审查,预定利率超过以下上限即不予备案,即预定利率上限普通产品3%,分红产品上限2.5%,万能产品保息利率上限2%。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近年来,我国长期利率状况出现波动,股市波动加剧。 寿险行业面临潜在利差损失风险,保险公司盈利承压。 按产品类型调整分摊费率的监管出发点是为了防止保险公司因产品定价过高而产生偿付能力风险。
或者提前透支购买力
目前的“停售”确实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近期,不少保险经纪人频频在朋友圈晒出保单交易截图。 记者注意到,这些交易的保单大多以保费5万元、10万元、20万元的增量终身寿险为主。 一些保险经纪人在三天内发出了总保费超过100万元的保单。
谈及现在购买金融保险的主要客户,一位保险经纪人告诉记者,“除了老客户投保外,更多的是新客户上门购买。”
因此,业内也担心市场的购买力可能会提前透支。
近日,长城人寿总经理王玉改在接受《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采访时提到,在产品停产前,可能会面临一段客户消费和提早购买的时期。
她预计,下半年保险市场短期内或将遇冷,“主要是高收益产品对客户销售端的提前透支效应”。
但她也表示,总体来看,下半年的行情可能会好于上半年。 “三季度末和四季度初,会回归到更好的格局。”
对于定价利率下调,王玉盖坚信,这有利于保险业的长远发展。
她表示,虽然定价利率有所下降,但目前保险能为客户提供的利益与其他金融资产相比仍具有竞争力。 “从某种角度来说,客户利益下降未必是坏事,一个市场需要多赢才能稳定,多赢是什么情况?保险公司、客户、销售团队都有可能赚取利润。这是一个长期趋势。
另一方面,定价利率的下调可以防范利率损失风险,同时促进保险公司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经营转变。
“无论是日本还是欧美,都有保险公司因利率风险而倒闭。客户购买产品是为了购买未来的确定性,但如果企业遇到经营不善的问题,就无法为客户提供长期保障。” 王玉盖也表示,“随着定价利率的下行,保险产品的趋同性可能会越来越少,所有保险公司都必须寻找核心竞争优势。未来,保险公司将从单纯的产品维度转变为寻找渠道和产品在功能、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我认为对行业有积极的影响。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如何应对收益率下降的挑战?
王玉盖说,核心有几个点。 一是回到客户需求,深入了解客户购买产品的需求。 二是除了客户利益之外,未来还将拓展产品功能,支持客户灵活收款。 三是来自服务领域。 比如返回保单服务; 做好增值服务,围绕客户需求的养老、养老社区、居家等场景提供特色服务; 保险需要改变以往“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了解客户情绪,让客户体验更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