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品牌网 来源:品牌网
2024-07-26 13:29:38
总有人为这个世界、为他身边的人缝缝补补
一家小小的江南饭馆,留存了阿霞的冷暖人生,还留存着社会转型时期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轨迹。在这里你会看见世故、冷漠的阿霞弟弟,能感受到安姐的痛苦与无奈,会感慨姚老板侠风犹存;在这间小小的江南饭馆中,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友,操着各自的家乡话,却能惺惺相惜,生活就像是件破破烂烂的衣服,全靠工友相互缝补。
点击获取影片更多资讯
“打工人”不需要太“懂事”
这间江南饭馆坐落在《七声》这部电影中,这部电影即将在7月11日上映。韩君倩导演镜头里的主人公阿霞是一名“打工人”,不外她的打工和现在的打工不太一样,她是“打工群体”的团宠,她还敢骂“甲方”,甚至敢和经理“顶嘴”,高声斥责“关系户”,总之她这个打工人不太像打工人,更像是班级里的纪律委员,每个公司的督导组或纪检部。
至少阿霞不是网友调侃的现代社会的“奴隶”——回复领导用“收到”。事实上,荧幕中阿霞的“一根筋”“不正常”,却保存着她坚守原则、单纯、善良的人格底色。每一次别人口中的“犯病”都是她仗义执言、挺身而出的时候,阿霞身上凸显出的“天生良知”足以让我们每一位正凡人感到羞愧,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我。
每一位配角都曾在你我身边
阿霞说弟弟是“状元郎”,那时候还没有“内卷”,大学生还是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所以弟弟和毛果在阿霞的眼中都有一层人物“滤镜”,上了大学意味着明是非、懂情理,可以用所有美好的词语形容这个群体。这部电影以大学生毛果的视角刻画“打工群体”的群像,也意味着电影用那个年代单纯、正义、善良的视角让观众认识“打工群体”,反思社会现实。所以,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接近现实的真实故事,在打工群像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受传统伦理束缚的女性,她们忍辱可怜的悲凉命运,也可以看到差别年龄的打工男性,他们面对生活的焦虑与挣扎。尽管打工群体身处社会的底层,他们漂泊异乡各自忍受着对家乡的思念,但那份淳朴和善良依旧没有被生活所磨灭,他们理解相互的境遇,慰藉相互的心灵,他们相互取暖,在留不下的都会里,为相互留下了一抹暖意。
饭馆里的这群“打工人”从不内卷,相互依靠,相互资助,这样的工作氛围是这群“打工人”在苦海中建造的“蜜糖家园”。作为大学生的毛果在饭馆实习的这段时间学会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能够放下自己的骄傲,倾听、关注来自社会底层的声音。相比之下,现在的大学生仿佛被“优秀”二字裹挟,追寻着最高的奖学金、最优秀的荣誉称呼、最高级别的奖章,有时候但却忘记了出发的目的。
站在“利己主义”的对立面
在这间饭馆里发生的事,是对规则和利益至上的挑战,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在资助观众发现人性的光辉和人与人之间可贵的情感连接。在这里并不是非黑即白,反而与真实的生活情景一样有着不能武断判定的灰色空间,留给观众去重新理解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影片《七声》由小说《阿霞》改编,小说作者葛亮敢于为时代最刺眼的现实负担表达的责任,导演韩君倩将中国打工者群体的命运归宿搬上银幕,同样也体现了她作为影视工作者对关注民生、关注大众的继承。韩君倩导演曾在《百年乡建》的拍摄现场说:“作为影视创作者如果不去关注、记录劳动人民的形象,是我们的失职。”所以,韩君倩导演的团队一直在关注和记录留守在乡村的农民和漂泊在都会的打工者。
当下中国的电影银幕上太缺少劳动人民的形象,《七声》弥补了这种缺憾和空白。《七声》的酝酿与诞生,是一群富有同理心的人共同创作的结晶,所以《七声》连接的不但是影片里人物之间的情感,更连接着作者、导演、演员等现实中这群对生命个体怀揣着尊崇与敬畏的人。
不但影片中的人物触动着我们的心,制作团队对农村、打工者的关注更令人赞叹,主创团队将对民生的关注倾注在电影里。在这部影片中,除了最后一场合有的场景都在都会,“到处不提乡村,可到处都是乡村”,让我们看到、感到编导到处在写乡村、写农民,看到了乡村和当下的中国社会的厘革,这是他们交给时代的答卷。
在物欲横流的时空中,影片里的打工群体和现实中的主创团队,他们都可以选择利益至上,走向另一条门路,但是他们却偏偏在冲破所谓的社会规则,在追逐利益的人潮中关注民间冷暖。“人间万象,大音七声”这部述说打工群体故事的影片,汇集了小人物的欢乐与伤痛,是中国银幕对都会化、现代化进程的记录和思考。
来自淘票票媒体号: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