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不久前,《和张明一起上大学》一书出版。 在这本书中,张明不再只是批评大学中的各种问题,而是基于这个现实,真诚、真诚地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辨别老师的素质,如何不浪费自己在大学的时间。 .. 他甚至告诉学生,“当你遇到不好的课必须出勤时,带上一本书。他会告诉你他的故事,你可以读你的。”
谈论大学
“今天的大学基本上只是政府机关。
老师就是里面的棋子。”
北京晚报:您从教到现在,已经当了30多年的老师。 您如何评价这些年来观察到的大学各方面的变化?
张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上应该说比刚当老师的时候还过得去。 改革开放时期,在我们看来北京人民大学在职教授,西方的学术研究简直就是天人合一,差距极大。 ,现在感觉差距没那么大了。 但这主要是形式上的。 向西方学习更好,融合的可能性更大。 从内容上来说,突破确实有限。
还有一点就是学生的外语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 那时候根本就不好,和现在没法比。 但总体而言,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没有取得质的飞跃。 相比之下,老板们可能更喜欢用十几二十年前的毕业生,不一定是现在的毕业生。 那时的毕业生自制力比较强,责任心比较强,做事能力也不弱。 我认为新生还没有超越这一点。
北京晚报:您曾经说过,现在的大学并不是您想象中的那样。 它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张明:我理想的大学是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大学,比如西南联大。 只是一个草棚,条件这么差,却培养了这么多人。 关键是学术自由。 在当时的大学里,不懂外语的人,比如钱穆,只要能讲好中国历史,也很受欢迎。 没有行政官僚的干涉,学校事务仍然由教授说了算,学生也有很大的权利。 那时,他们的师生关系非常好。 我看到西南联大的学生给老师们编了一本小册子。 每位老师都给出了漫画式的写作,有表扬,也有批评。 老师读后非常高兴。 那种感觉是我们现在的感觉找不到的。 现在的大学基本上都是衙门,按照官僚机构的模式运作。 教师是其中的棋子,一切命运都掌握在学术官员手中。 评职称、做项目……必须按规则抽奖。 如果你不画画,那就不行。 在这种情况下,学术自由基本上就没有了。
北京晚报:但如果没有“道道”,如何评价教师的水平?
张明:我一直认为大学的主要产品是学生,其次是科研成果。 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根据他们带出的学生来进行的。 说实话,有些导师“放羊”,学生很糟糕。 硕士和博士答辩都是封闭进行的,大家只是说说笑笑地搞事情。 这样的训练是有问题的。
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探索导师团培养模式。 学生进来后,几位老中青老师共同负责一些学生。 他们经常召开会议,为学生进行问答和考试。 我只是想有一个“学术共同体”。 你坏没关系,只要同组里有不坏、敢于发声的人,就更容易避免“护犊子”。 学生的情况立刻好转了,走过场少了,作业质量也提高了。 但不学习的学生日子不好过,导师就有些为难了。 结果导师团居然被学院取消了,毫无问题地结束了。 在现行体制下,改革依然困难重重。
注解
“环境是这个环境,制度是这个制度,老师就是这样的老师,无论我们埋怨还是咒骂,一时半会都改变不了……只要我们选择在这里,我们要努力学习四年,甚至更长。更长。让这个舞台鼓励你,不要气馁,更不能放纵。如果没有条件,你就得去争取条件。如果没有书,你必须为书而战。你不能等,也没有时间等。”
谈论教育
“不要害怕所谓的现实会吓到你的孩子。”
北京晚报: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感觉,大学越来越难学了。 学生会、考研、师生关系……方方面面都指出了一些不足。 刚进入大学的孩子读完后可能会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张明:我不回避大学里的各种问题,反正就这样结束了。 如果你有幸遇到认真负责的老师,拥有一个好的图书馆,你不是更幸福吗? 请务必告诉您的孩子他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特别讨厌给孩子一些幻想。 肥皂泡总有一天会破灭,到时候他会更加痛苦。 不要害怕所谓的现实会吓到你的孩子。 迟早他要适应,才能主动改变。 适应得越晚,他的心智发育就越差。 事实上,小时候来自父母和学校的压力,比如注重成绩、给老师送礼物……比让他们看到现实社会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北京晚报:大学生在大学里主要学习什么? 在你看来,一个大学生无论多么优秀,出来后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张明:我引用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的话说,人进入大学主要学四件事。 首先,学习如何做人(learn to be); 第二,学会如何阅读(学会学习); 第三,学会如何做事(learn to do); 第四,学会如何与人相处(learn to)。 与人相处可以包含在做人之中,所以其实在大学里你学到三件事:做人、做事、读书。 总之,大学培养人,提高自身素质是大学学习的任务。
大学毕业生首先必须是一个好人,至少要有责任感。 能够阅读并有继续学习的能力。 另一种是知道如何做事。 其实,无论你以后从事哪一行工作,事情都会一一落在你身上。 世界上没有一所学校可以教你世界上每个行业的所有具体问题。 其中有些是您熟悉的,有些则不熟悉。 你需要知道理解、收集和分析这些东西的步骤。
注解
“在大学学习的时候,你应该思考的是未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大学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过程,是一个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看透世界和人情,这个过程……总之,我们要教会学生像野狗一样,懂得如何独立生存。”
谈谈读书
“很多时候打开一本书是没有用的,如果不前进,书就会变成毒药。”
北京晚报:您多次提到读书。 一直读到大学的孩子应该很擅长读书。
张明:也不是。 本学期的第一堂课,我和低年级学生谈论了阅读。 我说,其实你还是不会读书,因为你从小就只学会了考试。 或者事实上,他们只是在看小说,只是在玩,这与打球或看电影没有什么不同。 学习上你还得继续前进。 归根结底,你需要培养一个人的自学能力,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很快地找东西、查资料、掌握某些知识。
北京晚报:你不认为读书有什么好处。 阅读的定义似乎很狭隘或严格。
张明:很多时候,翻书没有任何好处,没有任何收获,只是为了打发时间。 读一本书并不意味着“只读它”。 读不读并不重要。 有的阿姨也看书。 大学生要想成为学者,就不能仅仅把读书当作一种消遣。 他们应该记笔记并好好阅读。
我以前和郭敬明一起做节目,他就坐在我旁边。 他说我知道我的书不好,但我就是这样。 第一步,首先要让年轻人爱读书。 我说没啥用。 这不是我们所说的读书的意思。 我们读的书没有意义,却有营养。 读完之后我们就进不去了。 如果我们不前进,书就会变成毒药。
北京晚报:很多人在介绍自己的爱好时会说,我喜欢看电影、读书……按照你的标准,其实那些人不一定喜欢读书。 真正的读书总是比较累的。
张明:除非你是天才,一看就明白,一般来说,你都要吃一些苦。 人生就是这样,不吃点苦就没啥意义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脑需要得到锻炼。 读书很累,但却很有趣。 在阅读之前,你必须先理解你不理解的内容。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在农场没有老师教我。 有时古文读一遍只明白一句话,又无处可查。 读第二遍、第三遍……一遍又一遍,给了我一种“美丽的能量”。 阅读。 看完下一篇,逐渐变得越来越美了。 那种喜悦是难以形容的。 阅读本身,即“理解”的动力,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消遣和享受。
阅读时,头脑要活跃,进行分析、判断、总结。 你不能满足于说我读过哪一段,我知道哪些知识……这只是复述,不是创作。 我现在每年教一个博士、硕士,每周让他们读一本书,在我家里举办读书小组,一起讨论,然后一起吃饭。 这一晃已经十几年了。 我觉得大学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告诉学生这一点,引导你看书。 听完讲座后,你会对这方面产生兴趣并愿意阅读。 读完之后北京人民大学在职教授,你会和我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出成熟缜密的思维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能力。
注解
“读书是你自己的事,任何观点,只要是你独立获得的,不管别人是否说过,都是有意义的——对学术界没有多大意义,但对你自己创造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大多数大学生读的书都需要一点理解,除了那些特别专业、不经过专门训练就看不懂的书以外,大部分的书你都能看懂,你的自学功夫就发展起来了。 ”
(注解摘自《和张明一起上大学》一书)
主要撰稿人:魏静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