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3-08-27 04:40:12
所谓“国有国格、人有人格、报有报格”,报纸作为近代最早的,能够让民众了解到国家大事的媒介,最应该秉持就是“真实性”这一准则。
然而,在1946年的4月1日,两家上海报社却不谋而合地选择在自家报纸上刊登假新闻,这一举动令世人震惊,也令同行不齿。
为何这两家报纸会在同一天选择刊登假新闻呢?
因为这一天是西方国家的愚人节,一个可以尽情愚弄他人而不会被谴责的节日。
其时的知识分子们迫切地想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思想,而近代中国的中文报纸其实也是舶来品。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为了迎合知识分子们对西方文化的推崇,于是才有了两家报社刊载了关于冯玉祥和姜公美的两则假新闻。
1946年4月,距离日寇宣布正式投降刚刚半年,国人尚且沉醉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之中,此时国共两党的关系也尚未完全破裂,国内正是一片和平美好、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时上海的报纸突然刊登了一条关于冯玉祥将军即将远赴美国考察水利的新闻。
冯玉祥是何许人也?
冯玉祥将军曾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终其一生都在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独裁统治作斗争。
中国近代是一个风云诡谲的时代,局势瞬息万变,国家命运多舛,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下,冯玉祥将军一直用自己的方式保持本心的追求。
曾有人评价他是“背叛将军”,一生中多次转换立场。
早年间,他曾是李鸿章麾下淮军的一员,后来随着清廷逐渐腐朽衰败,他又转投新贵袁世凯的“新军”。
而当袁世凯背弃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妄图复辟帝制时,冯玉祥又果断联合“护国军”,将枪口转向昔日对自己多番提携、赏识的“老东家”袁世凯。
而当袁世凯称帝梦碎,最终含恨而终以后,冯玉祥再次转变身份投入直系军阀麾下。
因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屡立战功,他地位和实力得到了迅速提升,日后战场上威名赫赫的西北军就此诞生。
然而,在几年后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却再一次选择了“背叛”,发动“北京政变”,亲手推翻直系军阀的统治。
今后不再是“北洋军”,改成“国民军”。
1925年,在苏联的支持下,冯玉祥将军联合直系、皖系军阀,对日本支持下的“东北王”张作霖发动了“反奉战争”。
最终虽然失败,但是却间接促成了冯玉祥加入国民党,而且与蒋介石结下不解之缘。
然而,当蒋介石为了巩固权威,决定通过裁军削弱军阀势力时,冯与蒋也最终重演了相似的剧情,只不外这场“中原大战”后,西北军被收编,他也不复昔日辉煌。
冯将军最后一次“背叛”就是从国民党倒向我党,为我党提供了诸多助益。
冯玉祥一生中虽然多次“背叛”,但是联想到社会大环境之后,就会发现每一次的“背叛”都不是为了私欲。
正如毛主席对他的评价,“置身民主,功在国家”。
这位“背叛将军”为了民主正义可,以摒弃世人口中所谓的“忠”;为了军队弟兄的生计,可以游走于财大气粗的军阀之间。
除了“背叛将军”,他也是“布衣将军”。
一生节俭,不慕荣华,始终用自己的方式在乱世中追求民主的门路。
1946年1月,在重庆,国共两党展开了谈判——为组建新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就在我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们满心期待中国即将焕然一新时,蒋介石却在为内战准备。
古语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蒋介石在和谈的同时也在美国人的资助下调动军队,陈兵解放区前线,做好了随时开战的准备。
在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标题——“杀大学教授的蒋介石”。
政协会议召开后,蒋介石手下的特务们仍然随处乱抓人、打人。
许多大学教授和大学生都因为正义直言而饱受迫害,李公朴、闻一多先生都因此罹难。
蒋介石一边许诺言论自由,一边任手下爪牙滥杀无辜。
冯玉祥将军在书中不禁发问,为何胜利后还不实行民主?为什么乱打人?为什么活埋人?为什么还是要打内仗?
可是,此时他的军队早已被收编,除了国军元老这一象征地位的虚名再无其他实际势力,只能无力看着。
在新中国建立60周年的献礼片《建国大业》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冯将军在目睹特务迫害到场集会的教授学生后,提着一盏灯笼来向蒋介石告别,称外面太黑暗,不提个灯笼看不到路。
影片中的情节或有艺术加工的身分,但是反映出的情感却是真实的。
面对国家即将在蒋介石的统治下陷入内战,陷入新一轮的黑暗,冯玉祥此时已没有军队可以助他力挽狂澜。
这一年的愚人节,曾有报纸刊登了冯玉祥即将赴美考察水利的假新闻。
在其时,只是一个博大众眼球的愚人节闹剧,不承想却在不久之后成了现实。
冯玉祥将军最终以考察水利的名义远渡重洋,带着对国民政府的失望,离开了祖国,随后又被强令退役,脱下来军装。
“布衣将军”成了真正的“布衣”。
然而,脱下军装的冯玉祥没有脱下将军的骨气,他虽远在美国,却仍在忧国忧民,抨击内战,发表《告全国同胞书》,以亲身经历、第一视角撰写了《我所认识的蒋介石》,披露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真面目。
后来,远在异国他乡的冯玉祥收到了邀请,将要回到故土到场新政协的筹办工作。
虽然其时的冯将军已年过花甲,但也是犹豫满志。
可是,尽管突破了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派遣的各路特务设下的重重险阻,冯将军最终还是没能在有生之年回归故土。
“胜利号”轮船上的一场电影意外引发了火灾,而火灾夺去了冯将军父女的生命。
1946年的愚人节,上海的报纸刊登了两则假新闻,新闻的主人公一个是名看重史的将军,至今声名远扬,另一个如今却是鲜有人知,他就是姜公美。
姜公美出生于1913年的江苏徐州,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是却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刻字,凭借这门手艺,他早早地就只身来到上海闯荡,以刻字为生。
那时的上海无疑是全国最繁华的都会,也是三教九流的聚集地,以刻字为生的姜公美更是结识了不少各路人物,其中就有一位是他的贵人——国民党特务处驻上海负责人方骥。
其时,抗日战争已经发作,恒久处于地下情报工作的人士一定需要各种假身份,因此经常需要制造假印章,这也让国民党特务注意到了这个人才。
受到赏识的姜公美懂得掌握机会,迅速掌握了一名优秀的特工需要具备的各种技能和素质,由一个小摊贩一跃成为了国民党的中尉。
凭借自身八面见光的性格,他迅速在腥风血雨的上海站稳了脚跟。
后来,虽然不幸被日军擒获,但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不但乐成脱身,还成为了双面间谍。
姜公美一面搜集情报为国民党的抗日事业着力,一面又为了私利,不吝出卖和陷害抗日同胞,可以说他虽然为抗日大业做过微末贡献,但仍是功不抵过。
后来,昔日的伯乐方骥不幸被汪伪特务组织逮捕,因公殉国,姜公美顺利接过了方骥的职务,成为了新一任重庆驻上海情报组负责人。
随后又因为获取了日军重要情报而受到嘉奖,得到了前往重庆到场特工培训的机会,并在此期间结识了他的另一位贵人——重庆宪兵总司令张镇。
在张镇的资助下,姜公美的人脉关系网进一步扩大,接触到的靠山条理也越发的高,为日后他的敛财之路奠定了基础。
姜公美本就是一个市井的小人物,如果不是因为时势所趋,他刻字的手艺或许只能维持温饱,但是在其时的环境下,他的这门手艺成了他改变命运的钥匙。
1945年9月日寇正式宣布投降,长达8年的抗战终于宣告胜利了,人们沉醉在胜利的喜悦当中。
其时国民党的统治者们在短暂的喜悦过后,立刻开始了新一轮的谋划。
此时,上海日军投降事宜的任务落在了姜公美的头上,他被任命为上海宪兵队长,火速前往上海,自此“封条大队长”粉墨登场了。
在其时的上海,宪兵队的封条几乎随处可见,而姜公美这位“封条大队长”自然也是红极一时,人人奉承。
两个月的时间里,姜公美把手伸向了上海的各个机关单元,封条接二连三地贴,他自己也是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在疯狂敛财的同时,曾经八面见光的姜大队长逐渐忘乎所以,冒犯了不少达官显贵,一时之间不但仅是民怨四起,暗处的权贵也在默默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
10月12日姜公美被捕,民众对姜公美积怨已久,此时弹劾他的同僚、民间黎民的举报信如雪花一般砸下来,姜公美一时之间沦为了过街老鼠。
然而,姜公美所在的宪兵队属于独立机构,不受其他机构直接管辖,于是他的贵人张镇便亲自下令要人,试图资助自己的属下挣脱困境。
可是,负责此案的官员却直接将此案递到了蒋委员长的案头,随后蒋介石亲自下令重审案件,原来已经逍遥法外回到重庆避风头的姜公美再次锒铛入狱。
这一次,面对被罗列出的包罗纵兵殃民、侵占公物等七宗大罪,姜公美又能否逃出生天呢?
就在蒋介石下令重审案件后的两个月,官方始终没有给出一个定论。
可是,1946年4月1日这天《申报》突然报道了震惊世人的独家新闻“蒋公美今日枪决”。
在经历了姜公美案两度被判无罪后,民众面对这一假新闻欢欣鼓舞,可最后却发现只是一则愚人节的闹剧,实在是大失所望。
在其时,很多认识姜公美的人都认为他只是一只替罪羊,这些所谓的罪行,究竟是真的,还是替人背锅,实在是不得而知。
但,无可否认的是,在接受上海的过程当中,姜公美一定是有敛财的行为。
而这也体现出了国民党其时内部腐朽不堪。
愚人节当天的独家新闻,未尝不是试探民众的看法,若是民众已然淡忘了此事,或许姜公美真的能够被轻轻放过也未可知。
最终,姜公美还是在几个月后的10月16日被处以枪决,几个月前的玩笑闹剧最终成为了现实。
之所以会有人说真实的历史远比虚构的小说更加有趣,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历史都是真实发生的,每一个看似巧合的情节都是各种时代因素影响下,自然而然产生的化学反应。
1946年的愚人节,两个看似只是以时事博人眼球,换取报纸销量的假新闻,人们在得知真相时或许有愤怒、有无奈、有各种失望的情绪,却无可奈何。
而当假新闻里的将军真的远赴美国考察水利,贪官真的被正法枪决,民众除了一片唏嘘外,恐怕还会感叹一句上天摆设。
冯玉祥《我的生活》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李牧遥《“背叛将军”冯玉祥》
阮清华《从“拍苍蝇”到“杀老虎”——战后反腐第一案姜公美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