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专访丨邱晓芬、苏建勋、周心语
作者丨邱小芬
编辑丨苏建勋、杨轩
1、CEO“绑架”合伙人
在隋平的记忆中,三年前那个匆匆而过的下午,是这位70后、前金控集团高管职业生涯中极为恐怖的事件。
他被绑架了。
对,绑架。 现在坐在我们面前的隋平已经能从容地说出这个惊人的动词了,只是当时他比我们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更吃惊而已。
绑架隋平的不是别人,正是他当时所在公司的创始人、AR明星公司“影创科技”(以下简称“影创”)的CEO孙立。
毫无征兆的,2020年5月,孙立以“洽谈业务”为由,让隋平来J市。 刚踏进蒙古包式的包厢,孙立雇佣的几十名手下就将隋平团团围住。 他们拿着大棒,拿出早已拟好的“自愿”离职协议和几份股权转让文件,逼迫隋平彻底离开影创。
隋平想起了孙俪凶恶的模样。 平时腼腆的CEO,在与人交谈时经常躲闪的眼神,在驱赶异己时却展现出凶悍的一面。 隋平向36氪重复了孙俪当时的威胁:“江在外面,(你不签)就把你推进去淹死。”
在36氪采访的多方看来,影创本不应该有这样出轨的剧情。
在AR/VR领域,盈创曾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企业。 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最早创业的AR硬件企业之一,也是第一家获得万台产品订单的企业。
IDC数据和华安证券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盈创出货量全球第二、中国第一,市场份额18%,仅次于微软。
孙俪在J市设立“鸿门宴”时,正值盈创业务攀升的关键时期。 当时,盈创的账户资金雄厚,兜里装着很多青岛、常熟、常熟的政府命令。 这在中国是最早的。 有商业案例的AR公司之一,身为CEO的孙俪为何如此极端?
在36氪的采访中,这部如同黑帮电影般的“绑架”在孙俪的记忆中有了不同的版本。
在孙俪看来,“绑架”的故事确实是给隋平的案子火上浇油。 那天他只是传达了辞退隋平的决定,谈判过程中既没有口头威胁,也没有推搡。
“(法治下)如果是绑架,他(隋平)不就没事了吗?我也没事吧?” 孙俪在影创上海总部办公室向36氪询问。
双方各执一词,让“绑架”成为真假难辨的罗生门。 不过,根据隋平提供的J市警方通报,“隋平非法拘禁案”此前认定符合立案条件,已立案侦查,目前仍在侦办中。
孙俪和隋平的组合,原本是创业公司常见的一对高管:孙俪负责产品技术,隋平负责“钱”,但后来两人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合作阶段。
影创多位高管告诉36氪,一方面,隋平主张的以政府资金为主要融资方式等决议,孙俪本人无法批准。 另一方面,双方在感情上也无法达成一致。 曾经有员工给孙俪提供了一段隋平在酒桌上讲话的录音——“孙俪只是个孩子”,点点滴滴都引起了孙俪的不满。
虽然案子还未尘埃落定,关键时期CEO与合伙人反目成仇,令盈创损失惨重。
此后短短一年时间,这家巅峰时期拥有700多名员工的明星AR公司很快就出现了资金链断裂、裁员、业务全面停滞的情况。
创始人孙俪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据他介绍,7年前,29岁的他靠着开游戏公司,接近财富自由。 然而盈创AR冒险的失败让他又背上了三个包袱。 亿的债务。
36氪今年2月曾到访影创上海总部。 它位于浦东的两栋独栋建筑已被回收利用。 空无一人的写字楼内,前台堆满了一叠讨债单、水电费,一层厚厚的灰尘覆盖着一楼展位上的几十台AR体验机。 办公室里,一些设备已经被清理变卖,只剩下墙上玻璃板上字迹斑驳的项目进度表,证明它曾经有过昙花一现的辉煌。
片创办剩余项目进度图由36氪拍摄
影创投资人告诉36氪,鼎盛时期,国内近80%的设备厂商都与影创合作设计研发,甚至贴牌生产,包括联想、创维、海信、腾讯黑鲨、OPPO、大鹏、字节在收购 Pico 之前以及更多......
而2023年6月6日,也就是苹果头显发布的日子,是全球AR行业的“古腾堡时刻”。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苹果的入局,代表着过去风雨飘摇的AR产业正在一步步落地。 更重要的是,苹果会将AR产品定义、场景、开发者、生态、供应链等行业参考发来。 ,用户和关注...
“这个艰难的行业终于有了曙光”。
可就在业界一片欢腾之时,影创却没有熬到天亮。
2、消费速度失控
“钱都去哪儿了?” 这是影创多位核心高管同时提出的问题。
让高层感到奇怪的是,2020-2021年,影视创作账户里还有上亿的资金和上亿的订单。 但不到一年的时间,2022年,影创的欠薪大面积爆发。 一位看过影创2022年尽职调查报告的高管告诉36氪,截至当年年底,公司资金缺口为5.5亿。
一条断裂的资金链对于硬件创业公司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尤其是在AR领域——这是一项耗时耗力、成本高昂的系统工程。 曾经有业内人士喊话,没有能力融资10亿,就别碰AR。
一款AR眼镜产品从规划、立项、研发到原型制作,至少需要20-30个月的时间。 一旦长期烧钱速度过快,或者AR成品一旦突然崩盘,公司很容易滑入资金破裂的深渊。 类似的情况,罗永浩之前的锤子手机就是现实中的一个生动案例。
影创办由36氪拍摄
而无法控制的花钱欲望和节奏,是过去被提升到风口浪尖的AR公司最容易犯的也是最危险的陷阱之一。
然而,乱账、乱花钱是影创这家公司高管的集体感受。 经过多方采访,36氪梳理了这家AR创业公司的支出情况。
“孙俪太要面子了,”影创核心高管任锋(化名)感慨道。 他举了36氪的例子。 公司有很多核心高管需要借钱去上海买房。
盈创的账目混乱,也是管理上的原因。 隋萍告诉36氪,公司财务负责人是孙俪的心腹。 他理财能力有限,对资金控制不严。 这个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净资产”。
为了补充流动资金,影造者有不少银行信用贷款,但让任锋没想到的是,影造者几乎每完成一笔贷款,负责账户的会计就会从公司获得三笔信用。 回扣。 “一千七百万的贷款,影创给了会计三分,几十万,但这是他们的工作。” 任风有些委屈,这大大增加了创影的融资成本。
在盈创大步向前的时候,这些问题却潜伏在水下,没有人拉响预警。
甚至创始人孙俪的风格也一度被认为是奢侈的。 盈创在浦东的两栋独栋楼,光是装修就花了500万元。 梦想成为“中国版比尔盖茨”的CEO,靠的是AR。 他的办公室占据了大楼的整个顶层。 有昂贵的钢琴,酒会里满是茅台酒。
多位高管提到,当时孙俪开着一辆价值百万的迈巴赫,每天都配备了自己的私人厨师、司机、护士。 这些人的薪水令人羡慕,私家司机的月薪达到了1.8万。
曾经有投资机构考察过这家公司,私下里嘀咕,“我觉得这不是创业公司应该有的风格,更像是‘暴发户’式的上市公司。”
盈创浦东大厦 图片由36氪拍摄
除了过度的支出, 过于前瞻的研发方向也是公司资金和弹药迅速消耗殆尽的原因。
作为一家AR公司,影创涉足关键光学和交互算法无可厚非。 不过, 也将触角伸向了更上游、更昂贵、距离AR眼镜更远的衍射光波导光学器件和空间光学器件。 调制器,纳米压印光刻。
孙俪向36氪坦言,影创运营效率不高。
据他测算,影创只有约1/3的员工可以产生直接收入,剩下的2/3员工更多是在为未来做打算。 现在,在他看来,AR创业公司在真正具备持续创收能力之前,应该尽可能地限制自己的研发方向。 “不要做太多与业务无关的前瞻性投资,”孙俪直言。
由于种种原因叠加,影创的平均支出水平几乎是AR行业最高的。
任锋告诉36氪,影创每年的固定支出在1.5亿左右,公司人员规模在400-700人之间波动。 据36氪了解,AR行业的初创公司正常规模一般在200人左右,每年最高支出不超过5000万。 电影创作规模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
事实上,如果融资能够正常进行,过快的花钱速度是可以由投资人来买单的。 但更为致命的是,该公司在融资方式上犯了一个致命错误,直接将影创推向了资本断裂的深渊。
3. 当保守的人民币资本遇上全新的AR
影创最大的特点是,他们是中国AR行业获得政府资助最多、政企合作项目最丰富的初创公司。
影创内部是这样看待这种融资模式的:
一方面,虽然AR作为下一代移动计算终端拥有无限可能,但资本市场对这一不确定领域的支付能力有限,其信心容易出现波动。
从此次Apple Pro的发布,我们也能从侧面感受到这种碎片化的感觉——这款探索性的产品在AR行业被叫好,但在资本市场上,股价却反倒下跌。
另一方面,近年来美元资金下降,人民币资金上升,后者的资金来源似乎更为稳定。 在他的设想中,政府不仅要投资创业公司,还要帮助AR企业撬动订单,同时解决AR市场投资不足和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这个判断是可以理解的。 目前很多AR公司和VR公司,比如盈创,普遍选择这种融资模式。
2019年,一套盈创AR眼镜“One”送到K市办公室。 眼镜中,左侧正在播放视频,右侧PPT依旧打开着,这让当地官员惊叹不已。
双方的合作项目落地速度极快。 影创者在K市的分公司,周末两天时间就匆匆成立,一笔两亿的资金打到账上。 此外,当地也愿意支持实体订单,安排了多所中学,为盈创下了大笔AR眼镜订单。
和K市的合作广为流传。 “今天区长来了,明天书记来了,还跑到沪影创作大楼求我们(合作)。” 隋平曾让孙立通知部下,“省级以下领导,(孙立)都走了。”
尝到甜头后,2019-2021年,盈创与多地政府的合作即将展开:与成都投资1.5亿建设西部中心,推动AR在军事、医疗领域的落地; 投资常熟市政府投资6000万元,启动纳米压印光刻机技术生产线; 重庆市政府投资3000万元,启动全球应用中心……
One将于2018年量产
这种合作之所以能得到推动,是因为地方政府对AR新技术充满好奇,对元宇宙项目有充足的预算。 特别是2022年11月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后,将政府对虚拟现实的投资热情推向了顶峰。
政府对包括AR在内的元宇宙项目的热情,似乎与大多数市场化投资机构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这背后,有着诸多深远的考虑。
一位AR行业人士向36氪分析,多数地方政府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头,以元界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是一个潜在的切入点。 不过,这种新业态“看不见摸不着”,而AR眼镜却是其中不可多得的实体经济。
“政府也知道AR现阶段赚不到钱,但如果是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代移动终端,大家看重的是未来可能被拉动起来的百亿产业规模,”上述人士表示。
尽管有投资热情和大量预算,但许多政府对AR的投资方式大多是保守和审慎的。
36氪获悉,部分地方政府对AR、VR初创企业的投资要求不低:比如部分政府会要求初创企业进行“1:1配资”,或者要求纳税企业搬迁到当地,落地AR生产工厂,有指标解决就业。
当保守的人民币与崭新的AR相撞时,有种难以形容的错位感:AR行业太先进太早起步,需要Apple和Meta投入大量真金白银试错,走出迷茫。 寻找出路; 对于地方政府的投资,首要原则是确保资金安全。
而当政企信任的天平被打破时,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就被推倒了。
由于一些不可告人的原因,孙俪很快就发现,与某地的合作很快发生了变化。 M城的一笔投资,原本口头约定五年后到期,但在签合同的时候,突然变成了几个月的期限,性质也从投资变成了贷款。
这笔钱让影创在2021年陷入巨大的逾期风险,进而成为影创未来寻求其他融资的定时炸弹。 孙立说,由于害怕风险,全国各地的银行相继“抽贷”,冻结了他公司账户里的资金。
“创影在当地约定的投资和项目实施未能达到预期。” Land M 对 的回应非常模棱两可。 一位业内人士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表示了理解,“给盈创的投资本来是用于当地子公司的发展,被挪用了。基于国有资产的安全,当地必须做一些止损的事情。”时间。” .
如此一来,盈创当时看似前途无量,手握数亿政府投资合作,但这些融资的质量发生了变化,成为其账上难以结清的债务。短时间,碾压现金流。 据知情人士透露,盈创当时与阿里和合肥市政府接触的投资也因此落空。
一个现象是,从2023年开始,越来越多的AR企业和VR企业选择了与地方政府合作争取资金和订单,但也有企业做出了与影创截然相反的选择。
一家AR公司在被众多本地投资平台的电话轰炸后倒闭了。 在创始人看来,至少现在还不是政企投资合作的最佳时机——在企业具备一定的出货规模,具备自身的造血能力后,才能考虑。
据他测算,合作的门槛大约是一年出货量20万到30万,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收入参与融资,也有足够的产能满足建厂的要求。
“AR现在看来是一个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发展起来的东西。” “但我对钱是盲目的自信,对钱的风险并没有完全估计。” 盈创创业失败后,孙俪得出了这个关键结论。
4. AR仍然是一片黑暗的森林
中国大概没有哪个行业像AR、VR这样经历过起起伏伏的。
国内行业热潮的起点是宝丰盒子的上市。 这家产品简单的公司在40天内创下了37个荒谬的涨停记录,给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刺激。 “当时大家都觉得风口在那里。” 业内人士还依稀记得当年行业的繁荣,瞬间涌现出数百个品牌。
截至目前,过早进入市场的AR、VR品牌99.9%都已经销声匿迹,甚至包括第一波热潮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当行业剧烈退潮时,创业者才意识到,AR行业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眼前是一片漆黑的森林,每个人都缺乏方向感。
首先,AR本质上是一个极其矛盾的范畴。 “AR好像是蜗牛壳里的道场”,一位业内人士这样总结36氪。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很难在一个非常小的可穿戴平台上同时集成高计算能力、高密度电池和高清显示屏。 即使是苹果的 Pro 也没有完美地考虑到这个“不可能三角”。 同时,供应链中的Micro OLED显示技术、/衍射光波导光学方案、AR芯片、更高密度电池技术等仍在逐步发展。
产品定义处处受限,直接导致了AR APP的无解和使用场景的模糊。 即使用户开始使用 AR,他们也不知道如何使用它。
影子创作一
其次,就是AR制作的难度。 AR虽然是一个非常科技的产品,但从制作上来说,它仍然是最“土”的东西。 如果供应链中的一个小环节没有做好,就可能成为AR公司的“生命之轻”。
“硬件生产有很多潜规则,这是很多软件出身的创始人所不具备的能力。”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影创高管李明给36氪举了个例子:消费电子硬件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考虑零部件的生产周期,做好准备工作。 但游戏出身的孙俪并不明白这一点,导致盈创经常为一些两三百块AR眼镜的急单准备一批比市场高出数倍的价格。
以盈创的AR眼镜“鸿鹄”为例,产品软硬件综合成本高达7000元,最终售价高达2.6万元。 这个价格对于普通的C端用户来说其实是很难支付的。
生产管理经验不足也直接拖累了盈创眼镜的产品业绩。
盈创AR产品频频出现的就是高功耗问题。 让李明印象深刻的是,当他们向当地政府展示产品时,眼镜需要显示太阳系的图像。 结果,一名官员佩戴后不到15分钟太阳穴就起了水泡。 这位高情商的官员此刻尴尬地打趣道:“你的AR眼镜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太阳系的景象,还展现了太阳系的高温。”
此外,鉴于投融资环境的起伏和投资者信心的不稳定,AR初创企业即使想要回归商业世界,眼下也很难找到自我修复的机会。
大多数AR公司都会尝试在To B端业务中打造自己的血液,这是一条短期内非常赚钱的路径,利润率极高。
影创高管任锋告诉36氪,2017年到2018年,影创先后接管了军工、工业、教育业务。 以AR+军事项目为例,“一个价值700万元的项目,成本只是几张纸和几台样机”; 利率甚至高达80%以上。
各行各业都对 AR 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到了真金白银的时候,预算却经常起伏不定。
任峰表示,2019年,一些教育客户对盈创AR项目的预算甚至达到了百万级别,但在疫情期间,这个数字直接缩水到5万。 同时,To B业务的还款周期也比较长。 以教育场景为例,项目的回款时间一般为1-2年,军工则在两年左右。
但对于大多数AR公司来说,To B端只是补充流动资金,难以积累技术,难以复用项目成果。 只有C面,才是更广阔的星海。 但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AR设备出货量仅为28万台,C端市场尚未打开。
AR的To B业务好做却不能落地,C端有空间但市场还没有萌芽,这是AR创业公司最头疼的地方。
影创楼被36氪拍摄
盈创曾试图通过向ODM厂商转型来解决这个问题。
2021年,在Meta的Quest 2出货量突破1000万大关的时候,孙俪逐渐养成了豪赌心态,转型为“玩力”之名的ODM业务。 “我敢打赌,整个行业都可以被Meta的Quest 2带动起来,”孙俪说,“大家都认为VR时代即将到来。”
影创曾以价格战拉量,将设备单机代工的毛利从20%削减至5%。 巅峰时期,盈创接手了联想、创维、海信、腾讯黑鲨、OPPO、大鹏、印度Jio等大部分国产品牌一体机的代工业务。
为此,孙俪几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金融筹码。 向ODM制造商的转型迅速为盈创带来正收益。 根据德勤尽职调查报告显示,影创2021年整体营收为1.5亿元,其中ODM业务营收占比或将超过1亿元。
如果当时的盈创下定决心割腕专心做ODM业务,盈创还活着。 然而,盈创并没有这样做。 而是多条腿并行,不仅做ODM业务,还做AR ToC和ToB业务。
在大部分内部高管看来,孙俪其实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后期的战略懒惰。 这加剧了团队的疲劳。 事实上,影创的研发团队在后期已经无力支撑这种“专注于一切”的战略决策。
影创高管李博表示,影创开放后,发现影创主推的文旅、教育类项目存在软件算法、系统、散热、稳定性等问题,但反馈给研发后团队,回复不是,没有足够的带宽来解决项目中的小问题。 为此,销售团队只能在后期使用其他AR眼镜来匹配需求。
在黑暗中航行,AR 企业家的心态很重要。 “你不能因为Pico出货目标下调,或者腾讯不做VR就灰心丧气,更不能因为Meta出货量增加而欣喜若狂,打持久战只需要长期的信念。”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36氪。
诚然,AR 是一条具有挑战性且性感的赛道。 一位投资人表示,大家现在更有耐心,也充分意识到,从电视、电脑到手机、AR,“天花板高的东西发展的时间会更长,产品周期肯定会更长。”
这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打破不确定性的过程。
一个入行多年,依然坚持的AR创业者。 在过去的几年里,他见证了很多像盈创这样的AR创业公司,从诞生、坚持到消亡。 现在她已经重新调整了认知。
“我们曾经以为,我们会创造下一个时代,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神”,但坚持了这么多年,她突然发现,真正的AR太复杂了,不是一家公司能独霸的,“但我们可以从下一个时代的一座桥和一家杂货店开始。”
背负3亿元债务的孙俪,在经历了一次失败后,依然愿意相信AR的未来。 “做AR领域的大疆”依然是他的梦想。 如今,影创昔日的合伙人、高管、研发已经重组为六七家不同的新公司,在AR行业不断尝试和坚持。
“赌局会经历低谷,但信念不变。” 孙俪在看完外媒对扎克伯格的采访后,在朋友圈转发了这篇文章,并抢走了这样一段话。
(文中刘明、李博、任峰为化名)
【结尾】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