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luosen 来源:财经新闻网
2022-11-01 09:08:45“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基于现代气候变化科学和能源低碳转型,科学基础是坚实的,也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减碳是顺应绿色发展时代潮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0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在2022首届SEE基金会公益发展论坛上表示。
为什么中国需要高强度的能源革命?杜祥琬指出,能源革命是人类文明形态的基础和动力。从人类文明形态的高度来看,化石能源、煤、油、气的发现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这是一轮全球性的能源革命。然而200多年以来,工业文明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必须要走向低碳。
中国能源强度从2010年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0倍降低至现在的1.5倍。在当前水平下,如果能耗降低1%意味着减少0.5亿吨标煤的能源消耗,减排超过1亿吨二氧化碳。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成为中国能源战略之首。“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之下,节能提效是减排主力。”杜祥琬认为。
他直言,富煤、缺油、少气,只能描述中国化石能源资源禀赋,不能准确地描述中国能源资源禀赋。除了化石能源,中国还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目前,已经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水能,不到可开发资源量的1/10,低碳能源转型基础资源丰厚。这为优化能源结构先立后破垫定了“立”的资本。“可先立再生能源资源,再逐步减少化石能源资源”。
实现“碳中和”呼唤重大创新。杜祥琬表示,要实现中央提出的构建以新能源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重大的技术创新,包括纵向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集成新能源、智能电网、储能等灵活性资源,使系统具备柔性、平衡功能,达到优质电力输出。同时,为了让太阳能和风能变成电能,需要可再生能源设备,必须做好新功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降低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需要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节能以及文化理念。”杜祥琬称,在实现碳达峰的同时,要明确工业、电力、交通、建筑等走向碳中和的方向和路径。
能源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已成为全球共识,资源可供性、技术可行性、经济性都已明确,能源低碳转型的科学技术基础坚实。但值得关注的是,“碳达峰是碳排放达峰,而非让经济增长达峰。 实现碳达峰的基本路径就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逐步降低碳强度”,杜祥琬说。
他还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呼唤深度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参与。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把握好节奏,积极而又稳妥,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利,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