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态教育移民”探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村里不少同龄人早早就辍学了,有的外出打工,甚至结婚生育。我很幸运有机会来到县城读书。”在广西忻城县,14岁壮族女孩韦丽珍说。韦丽珍居住的村庄坐落在大石山区深处,从县城搭车一小时到镇上,再步行半小时才到达。父母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为生,收入不稳定,韦丽珍一家六口生活拮据。因为品学兼优,从乡镇小学毕业后,她被选拔进入忻城县民族中学“扬帆班”。
目前就读九年级的韦丽珍告诉记者,同班同学都很勤奋刻苦,友爱互助,自己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优秀品质,老师也特别悉心辅导,这些若在乡镇学校就读是不敢想的。“我有把握考入重点高中。”她说。
让韦丽珍受益的“生态教育移民扬帆班”,是民建广西区委会在探索贫困山区扶贫之路实践中的一个创新举措。
2009年,民建广西区委会提出“生态教育移民”新模式,即选送生态薄弱地区农村的优秀小学毕业生“上浮”到县一级条件更好的中学就读,确保他们顺利度过成人成才的关键期,上高中、考大学,进城就业,以期降低生态薄弱地区的承载量,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乡村教育“上浮”县城
广西西北部大石山区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特征,石漠化严重,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当地居民与自然争夺泥土,生产生活水平发展缓慢。
“我们在深入调研中发现,农村的义务教育十分落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建广西区委会主委钱学明表示,父母外出打工,大石山区的留守儿童处境艰难。不少父母春节过后便带着孩子一起外出打工,导致“贫困地区的初中只读两年半”现象普遍存在。没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孩子,未来的生活往往沿袭父辈的艰难,难免出现贫困代际传递。
民建广西区委会针对前述状况发起“生态教育移民”项目,即将贫困山区品学兼优的小学毕业生集中到县城条件较好的中学寄宿就读,取名“扬帆班”,寓意孩子们扬帆启航。初中毕业后,根据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将获支持继续升入高中、大学学习或接受职业化教育。
钱学明认为,贫困学生通过教育的形式“移民”出去,未来必定能带动一个贫困家庭“走出去”,这一项目是将“教育脱贫一批”和“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有机结合。
2009年9月,由民建广西区委会筹措资金,在百色市西林县开办的首个“生态教育移民”项目“扬帆班”,首批共招收来自偏远石山区的6个少数民族50名学生。每名学生每学期获补助1000元,50名学生一年补助经费10万元。校舍、宿舍、师资等方面则由地方政府负责落实。
10年来,广西各地先后开设了41个“扬帆班”,受益学子2047人。其中,96.72%初中毕业生考上市县重点高中,84.4%的高中毕业学生考入二本以上大学。如今,“扬帆班”学子有的已大学毕业,或经职业培训后走上工作岗位。
从“成人”到“成才”
忻城县民族中学自2010年以来培养了300名“扬帆班”学生。该校校长樊新朝介绍,学校不仅关注分数,更注重培养扬帆学子“成人”的问题。校方组织教职工与“扬帆班”学生结对帮扶,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帮助他们确立“扬帆起航,重塑人生”的远大志向。
民建广西区委会和新浪扬帆公益基金每年组织广西“扬帆班”孩子参加夏令营、冬令营,带领孩子们走出大山,学习知识,开拓眼界。
目前,忻城县民族中学2010级和2011级两个“扬帆班”的100名学生已全部参加高考,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共有51人考上一本院校。“没有考上本科大学的同学,也努力走出了大山就业。”樊新朝说。
忻城县民族中学2011级“扬帆班”学生莫樊鹏自小喜欢绘画,但贫寒的家境一度让这位酷爱艺术的少年陷入困境。201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年考取中国美术学院,成为“扬帆班”史上第一位艺术类大学生。2018年,正在浙江省桐庐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莫樊鹏因勇救4名落水老人,荣登“浙江好人榜”。
蓝湘怡是忻城县民族中学首届“扬帆班”的学生,今年从广西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忻城,成为母校的一名教师。 “我们在‘扬帆班’学习三年,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生活条件,如果不是得到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很难想象自己的前途会是什么情形。”她告诉记者,“扬帆班”改变了农村贫困学生的命运。
2020年5月,忻城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自开展脱贫攻坚行动以来,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实现3.6万生态移民搬迁。忻城县副县长麦加龙介绍,“扬帆班”的开办帮助不少异地安置的山区学子成人成才,帮扶贫困家庭解决了最大的发展问题,实现了“成长一个孩子,带出一个家庭”的美好目标,有力推动精准扶贫。
从广西走向全国
自实施以来,“生态教育移民扬帆班”模式连续两年被写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被民建中央在全国推广试点。
2011年,民建中央动员武陵山扶贫片区的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个民建省级组织开办了8个生态教育移民班作为扩大试点。2012年,由生态教育移民“扬帆班”模式演变而来的“思源教育移民计划”正式实施,相继在六盘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原中央苏区的12个省开办了“思源教育移民班”。
迄今,民建中央已在全国14个省(市、区)开设285个“思源教育移民班”,累计资助1.4万名贫困小学毕业生,并惠及他们的家庭。通过多年探索实施,“思源教育移民计划”已经成为集“基础教育资助、山区农户迁移、安置农户工作、恢复生态环境和助力脱贫攻坚”于一体的复合式公益项目,有效探索出一条“斩断穷根”和“避免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路径。
这一模式曾被全国政协“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课题组作为主要对策建议提交党中央、国务院,还荣获中央统战部、人社部等11部门颁发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奖”。
“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劳动力接受教育年限少于6年,则贫困发生率大于16%;教育年限在9-12年之间,贫困率下降到2.5%;若教育年限超过12年,则几乎不存在贫困状况。教育移民班学生们大部分都能考上大学,从受教育年限来看,他们的家庭都能够稳定脱贫。”在民建广西区委会生态教育移民项目实施10周年座谈会上,民建中央社会服务部副部长程喜真谈到。
程喜真表示,开展生态教育移民的主要目的是做试验、探路子,要扩大教育移民项目的影响,就要吸引更多爱心企业和个人参与进来,管好用好资金,把钱用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让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