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顶着岁末凛冽的寒风,科技媒体智东西探访了北京几家有代表性的无人店。
京东无人超市天花板上密布23个高清摄像头,搞笑的是门口还有一到两名专业人员守店并告诉用户如何操作。中午消费高峰期半小时只进来一名顾客。
苏宁无人店进门之前先要折腾半小时进行认证,然后悲催的一幕才真正发生,体验者对着店门口的摄像头不间断地微笑、点头、做鬼脸,旋转、跳跃、不停歇,而闸门依然紧闭。原来摄像头坏了。而店里依旧有两名店员在值守。
随后走访的小麦铺和缤果盒子无人店已先后“阵亡”。
仅仅一年,无人店已经凋零。
无人店风靡之初,就饱受质疑。仅仅省去两个收银员每年11万元的薪水支出,付出的成本却是几十个高清摄像头,还有持续输出的后台成本,包括补货人员、后台运营人员、数据分析人员,以及大量云端部署。
而在体验上,进门难,出门也难,经常发生技术人员远程解救被关在门内的顾客。远不如传统的夫妻小卖部简单便利,而且有互动有沟通。
炫酷的概念,漂亮的摆设,无人店迄今没能证明自己。
当前,商业自动化技术成熟度不足以把无人店的部署成本降到比人工还低,而且老龄化不严重,没有出现劳动人口短缺,不存在非要以机器取代人工的逻辑。
互联网时代,不时冒出一个新风口,“这就是未来,不跟着做就落伍了”,然而很多时候,讲故事不过是为了吸引资本追逐,背后却是伪需求和假创新。
前两年,共享单车风头无两,被称为共享经济的典范,疏解城市交通,低碳环保又文艺,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探索城市每一个角落。然而,扯这些情怀没什么用,事实是共享单车很快成为城市管理的问题,并且运营数据水分巨大,不过是包装华丽的资本故事。
摩拜黯然卖给美团,而美团的招股书马上又出卖了摩拜:2018年第一季度,摩拜的活跃用户为4810万,此前摩拜号称拥有2亿用户,夸大三倍多。有媒体直言“共享单车死得有多惨,就有多活该……短短两年间,仓库里、堆填区、人行道边上堆积得如山如海的共享单车,生生地造出了一种新的地理景观。昔日的共享经济代表,如今已经成为城市垃圾的制造者。”
ofo创始人戴威,没有在风光时止盈,也没能在落魄时止损,被收购的事还悬而未决,12月18日,退押金的队伍已排到1000万位!
还有一个伪需求是共享充电宝。
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充电宝也成了资本市场的爆点,但这阵风消失得更快。用户可自行携带小巧的充电宝,而不会选择进行二次消费,这是在共享充电宝模式提出初期就存在的质疑。一般商家如今也会为手机没电的客人提供充电的服务,很多店铺的前台和座位都有可用插头。共享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也值得注意。有网友表示,将陌生USB接头插入自己的手机,风险极大。早在2015年,扬州就出现过因为使用陌生的充电宝导致账户被非法划款的新闻。
故事还没完,共享单车繁华落尽,留下给很多人带来震撼的“单车坟场”,共享充电宝退潮后,海量旧电芯如何回收,是否会重新流入市场?
故事还没完,现在还有更宏大的烧钱游戏在上演,正是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仅一家企业两年半即可烧掉上百亿元。在汽车产能过剩、消费低迷的形势下,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如何挑战传统车企,如何证明自己不是伪需求、假创新,剩下时间不多了。
资本可能短期非理性追捧某个风口,但市场总体有效,在不断试错中,会很快自行出清,进行更有效率的选择。
潮水退去,剩下的才是真相。
(文章来源:重庆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