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报道:王坚认为“城市大脑”给了城市一次从电力时代进入算力时代的机会。
3年前,作为“城市大脑”概念的提出者,杭州市云栖科技创新基金会发起人王坚博士曾从观察城市的摄像头和红绿灯出发,回归城市问题的本质,以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可能是红绿灯到摄像头之间的距离”,后来发现“我们身边看上去非常复杂的事情实际上是最基本的常识没有弄对”,因此他对城市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在王坚看来,城市的新技术如果不能解决城市资源的浪费,都算不上有良心的技术。当数据资源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城市是否需要一个新的基础设施。而在电网之后,城市大脑有没有可能成为新的基础设施?王坚认为“城市大脑”给了城市一次从电力时代进入算力时代的机会。
一个城市有多少的自来水是被漏掉的?
“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都被装到了城市这个容器里面,以为想让它干啥就干啥,结果导致很多城市问题”王坚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城市大脑的原因。”
1882年纽约珍珠街的发电站启用,世界上第一个电网诞生。在电被引入城市之后,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我们看到的技术远没有那些熟视无睹的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大,依然是很古老的技术在影响我们的城市变化。”
沿用过去的方式,资源什么时候会到尽头,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王坚博士认为,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到2050年,大约有70%的人生活在城市里,怎么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事情。
以上海市面积变化举例,从1984年的308平方公里到2014年的1302平方公里,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的资源来支撑一个城市的发展。今天城市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一个城市有多少的自来水是被漏掉的?在王坚看来,现有的城市资源使用非常粗旷,技术不应该只去做让一个城市简单扩张的事情, 而应该是怎么让一个城市占用更少的资源。
什么是城市大脑
对于城市大脑的认识,作为一名规划与建设工作者,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桂秋,将城市比喻为人的身体,城市数据局是肩膀,肩膀上安放着大脑,头发则是各行各业对城市大脑具体应用,包括智慧商业、城市医疗、智能电表、公园景区、排水防涝、垃圾收集等。“当这些‘头发’全部长成之后,城市大脑基本功能就成型了。”在城市大脑具体参与城市规划与建设时,规划师可以用城市大脑来当做望远镜、广角镜、显微镜,深刻观测各行各业的变化、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未来城市更好地做空间资源的配置、空间形象的塑造以及空间功能的打造。此外,城市大脑会把市民日常数据积累成长期全面真实的民生表达,规划师应当学会跟城市大脑对话,倾听真实的民意。
城市大脑是个系统、工具、平台,还是城市管理者创新管理的思维?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徐惠丽认为不必过早定义,城市大脑需要融合、更多人参与和更多的实践。
城市大脑能做什么
对于城市大脑的探索,杭州和上海属于走在前列的2个城市。2016年7月15日,杭州城市数据大脑在云栖小镇正式启动,这是全国首个以城市大脑对一个城市交通系统优化探索。两年后,杭州的交通拥堵指数从排名前三跌到第57名。
2017年3月全国两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绣花般精细”的管理课题。上海市浦东新区在精细化管理如何落点到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行为上,经过一番探索,浦东城市大脑已经覆盖了城市管理的六大领域,包括城市设施、城市的日常运维、城市执法等,目前已经开发了一系列的日常管理场景,包括专项化场景。
比如,在浦东新区已经有6家共享单车企业和政府做了连通,结合社会和市民的力量,共享单车能够做到比较合理的配置和投放。再比如,“绿色”渣土车的管理,集合了区层面多个委办局的资源,真正做到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监管,以及在监管过程中,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和视频智能分析的方法来提高管理的效能。
王坚认为“我们不是要把大脑装在城市里面,城市会自己生长出大脑,有它自己的智能。”但城市大脑跟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并没有多直接的关系,真正值得思考的地方在于如何为城市保留更多的资源尤其是地球不可再生资源,这些都是需要“城市大脑”做的。
解决城市问题的难点在于前期规划成本低、见效慢,后期管理成本高、见效快,如何统一协调多方资源,找到各方利益的结合点,提高原来的资源使用率,既是一门规划的艺术,也是属于管理的技术。
“我们对城市的理解跟100多年前没发生多大变化,尽管现在每辆车上都有计算机,但它还只是为车服务。”王坚说,“而今天的自动驾驶和无人车,当每辆车经过每个路口的时候,都需要计算后告诉它以一种怎样的方式通过时,这个算是城市算力时代的开始。”
(文章来源:投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