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11月26日,能源转型委员会(ETC)发布报告称,从技术和财政角度来看,2060年有可能实现重工业和重型运输行业零碳排放,且成本低于全球GDP的0.5%。发达经济体有望更早实现这一目标。
报告《可完成的使命:到本世纪中叶实现难减行业净零碳排放》概述了水泥、钢铁、塑料、卡车运输、航运和航空全面脱碳的可能途径。目前这些领域的排放量占能源排放量的30%,随着其他行业排放量的进一步降低,到本世纪中叶,这个比例可能增加到60%。
报告显示,利用现有技术实现完全脱碳在技术上可行,尽管有些技术仍需进一步完善才能投入商业使用。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完全脱碳对世界经济的总影响将低于全球GDP的0.5%,且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优化碳密集型材料的使用(提高材料效率和回收利用)以及限制碳密集型运输的需求增长(提高物流效率和模式转换)进一步减小影响。
对于消费者最关注的终端消费品价格,报告称影响很小。举例来说:采用绿色钢材对一辆汽车的售价影响为总体价格上涨大约1250元,用绿色运输方式对一条进口牛仔裤售价的影响不足1%,采用低碳塑料会对一瓶苏打饮料的售价影响为价格上涨1美分。
在重型运输行业,到2030年,电动卡车和公共汽车(采用电池或氢燃料电池)可能具有成本竞争力;而在航运和航空领域,液体燃料可能仍然是远距离运输的首选,但可以通过使用生物或合成燃料实现零碳化。针对货运和客运提高能源效率、物流效率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模式转换,有助于减小转型挑战带来的压力。
在工业领域,如果循环性更强的经济体能够更高效地使用材料、大幅加强回收和再利用,全球初级生产量和排放量的减幅将高达40% — 在发达经济体这一数据更加可观 — 塑料和金属行业中蕴藏的机遇最大。达到完全脱碳需要一系列脱碳技术,实现净零碳的最佳途径则因地而异,具体取决于当地的资源。
报告还认为,面临最严峻脱碳考验的行业是塑料业,因为脱碳成本高昂、行业结构零散,报废后排放物、水泥、过程排放物和运输的处理难度很大。
总的来说,国研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ETC专员赵昌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于重工业的减碳,大多数难题来自于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它们面对的难题更大,这包括中国。
而航空、海运、公路等重型运输领域的减碳,是所有国家的挑战。中国交通减排措施可以从多应用新技术和管理软件等方面入手,以此提高交通效率。“提高效率,可降低交通业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的使用,碳排放量将随之降低。”赵昌文说。
报告也强调,中国企业将在重工业和重型运输行业进行脱碳投资,这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现在正是其重塑工业、转而采用更具竞争力的低碳工业模式的绝佳时机,且这样做还可减少空气污染。
中国清洁交通的需求也吸引了国外投资者的注意。总部位于英国的IP Group 是专注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投资机构,今年进入中国市场。
IP Group清洁科技合伙人兼主管、ETC专员Robert Trezona向记者表示,目前IP Group促成的中外企业合作主要关于清洁汽车,他比较看好燃料电池和蓄电池。着眼于2060净零碳排放的目标,则需要关注更广泛的领域,包括电化学领域,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开发液氨、氢、合成燃料等替代燃料,降低电力成本等等。
IP Group清洁技术投资总监刘震宇向记者补充说,中国清洁技术市场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产能。不足之处则在于效率方面的问题,比如能源效率,像热电联产在日本等国家发展比较成熟,但国内起步不久。还有循环经济,无论是原材料还是产品的回收处理,其中都蕴涵大量商机。储能装置、碳捕捉等领域也存在投资机会。
据了解,能源转型委员会(ETC)汇集了来自能源和气候领域的不同群体,其中包括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者、现有能源公司、行业颠覆者、设备供应商、能源密集型产业、非营利组织、顾问和学术机构。例如,ETC委员有来自壳牌、BP、圣戈班、汇丰银行等公司的高管。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