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2017-11-14 19:40:46外媒调查:中国今年房价预计涨6.3% 明年涨2%
中国放弃一刀切的楼市刺激政策,转而允许各地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因宽松的政策一度刺激一线城市出现了疯狂购房。过去一年房价领涨全国的上海和深圳随后公布了限制性措施。
2014年2月8日,北京的商务和住宅楼。
【推荐阅读】
外媒警告买房者:光房价涨地产股不涨 不奇怪吗?
一份路透调查显示,年初以来的宽松货币环境以及房地产利好政策,带动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进而将推高今年全国住宅均价涨幅;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过热地区收紧调控,明年整体涨势将开始回落。
房地产销售端回暖的势头已开始传导到投资端,预计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实现正增长,不过高库存短期内难以缓解,可能仍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
12家接受路透调查的中外机构全部认为今年全国住宅均价将上涨,预测值从上涨4%至12%不等,预估中值显示2016年房价将上涨6.3%,2017年涨幅降至2%。
此次调查在6月3-8日进行。多数分析师预测所依据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70个大中城市房价和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百城房价指数。年度房价变动幅度是指该年12月与上年12月相比的涨跌幅。
2016年住宅均价变动的预测值,较今年2月进行的调查结果明显上升,后者为上涨4%。
“宽松货币环境带动房地产需求上升,且此前投资低速增长导致部分地区供需偏紧。”光大证券宏观分析师徐高和杨业伟认为这是今年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受访者认为,今年以来流动性不断放松,叠加诸多行业利好,热点城市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导致房价上涨,形成较强带动效应,而部分地区土地市场火爆进一步提高了市场预期。
“高流动性预期不变,资金向强势市场汇集。在一线城市普遍收紧后向周边二线城市溢出,推动资产价格。三线城市去库存趋势由4月份开始向好,但能否更大程度带动市场仍有疑问。”世邦魏理仕中国区研究部主管谢晨表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去库存列入今年五大重点任务,年初亦接连出台降首付、降税两大利好,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淡季不淡,房价涨势凌厉,引发决策层出手通过加强限购、收紧信贷来为当地楼市降温,但楼市热度很快又蔓延到一线周边及热点二线城市。中指院最新数据显示,5月全国百城新建住宅均价环比和同比分别上涨1.7%和10.34%。
受访者认为,2016年房价会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的城市包括一线城市周边地区、发达二线城市,而会出现较大幅度下跌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的三四线城市,也有受访者认为今年各地不太可能出现房价大幅下跌。
对于今年房地产投资,全部受访者均认为会实现正增长,而今年2月的调查中,还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预计会回落。去库存取得阶段性成果,需求回升投资信心增强,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新房存量较少,房价下跌概率低,将吸引较多投资进入。
“2016年整个房地产市场处在复苏的过程中,货币环境较为宽松,销售好转,房企拿地积极提高,这些都会推动年内房地产投资会出现增长。”链家研究院李攀丽表示。
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的高增长传导到投资开发,房地产投资增速从去年底的1%逐步回升,前四个月已升至7.2%,先行指标新开工面积增速达21.4%。
尽管对今年房地产市场持相对乐观态度,多数受访者仍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高库存困境至少需三年左右才能得到缓解,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难度很大。
中国统计局70个大中城市房价图表
会有更多地区收紧楼市政策
今年一季度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大涨,当地政府已收紧房地产调控,北京周边如廊坊,以及通州区也有类似举措,而现在部分热点城市地价房价齐飞,受访者认为地方政府可能开始出台限制措施,但程度应不及一线。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夏丹认为,房价上涨过快或三高地王频出的城市很可能重蹈一线城市的覆辙。房价的过快上涨不仅不利民生,同时若对购买力的透支持续,可能导致未来某段时间内出现阶段性需求断档,而使房价面临滞涨或回调,这极有可能引致市场预期转向,不利于去库存需要的基本面复苏要件。
她预计,限购、限贷、限价、控地都可能成为地方政府的收紧措施。
光大的徐高和杨业伟也认为,可能会有部分过热的二线城市重新收紧调控政策,通过提高首付,收紧贷款和购房条件等。
世邦魏理仕则的谢晨指出,除一线城市外,二线城市对于调控收紧房产市场普遍谨慎,未必会有大范围、更多的城市跟进,而可能以较为缓和行政指导措施介入调节房产市场。
目前南京、苏州等房价涨势较快的城市,已出台限价政策,而吉林等地仍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政府继续通过提高贷款额度等措施刺激需求。各地进一步因城施策。
此前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上发文表示,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对于目前中国房价水平与经济基本面以及发展前景的匹配程度时,12家接受调查的分析机构给出7的预估中值,认为超过合适水平,与前次调查的预估中值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