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前瞻网
2017-11-05 23:10:38书店,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标杆。在北京,由三联书店;在南京,有先锋书店;在台湾,有诚品书店;而在广州,以唐宁书店和方所书店为代表的新的书店文化,正逐步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或许很多人还记得,2012年,当华乐路那家唐宁书店因为店铺合约的原因不得不结业的时候,曾引起街坊、书友们的诸多不舍和唏嘘感叹。时隔三年,唐宁书店最近在广州珠江新城广粤天地重新开张,每到周末这里就会聚集买书、看书、参加文化沙龙,又或是喝杯咖啡、聊聊天的人们。
对于唐宁书店的创始人鲁宁馨来说,能为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和追求。12年前,她创办广州唐宁书店,希望能营造一片爱书之人的静谧之所;2011年,在电商行业集体遭遇寒冬之时,她却逆涉而上,创办了国内首家汇聚全球众多设计品牌的电商平台。从书店老板到电商女神,她的创业故事能给人怎样的启示?
以下访谈来自《权威访谈》对互联网新锐创意人物鲁宁馨的专访,主持人刘伟。
刘伟:其实开书店有点和开咖啡馆一样,很多人都觉得是特别有情调的一件事情,但是把它做好,做得深入人心,做得能生存下去,其实特别难。像唐宁12年前,你那时候还非常年轻,怎么去想到开这样一家书店,并且让它很好地生存下来?
鲁宁馨:在我11岁开始寄宿以后,我觉得阅读是我生活里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实书籍是陪伴我成长的,我对世界的认知,感受到的美好,都是书教给我的。当我大学毕业回到广州的时候,我那时候就觉得我的生活中有一个巨大的空洞,就是我找不到一个能让我安下心来去阅读的书店。那时候唯一能去的就是购书中心,但购书中心是喧嚣的。那个时候刚好,我刚刚离开中信银行,我觉得我会去想能有一个创业的机会,所以那时首先选择的是自己觉得最自信的事情,就是我觉得自己还是很了解书,所以就选择开了一间书店。在我书店开业前,特别有意思,当时我去省新华发行集团的仓库里挑书,唐宁的第一批书,是我带着两个同事,就拿推板车在里面,在没有空调像仓库一样的书堆里寻找,有时候在好像已经很久没有人动过的书堆里发现好的书的时候,你就有一种惊喜感,像寻宝游戏一样,所以第一批书就是这么挑出来的。
刘:那时候唐宁书店吸引的是哪一类人?至少一定是像你一样爱书的。
鲁:我觉得跟我当时的专业有很大关系。唐宁刚开始,我最注重的门类是财经类的,因为我自己是金融类的背景。我不会是简单地按照好比股票、证券这样的分类来做。首先我除了按照财经、营销、管理的方向分以外,在每一个门类里我还会再按照三个维度分,第一个就是这些门类里最经典的书籍,你必读的;第二个是这个学科里做得最好的人的传记,我觉得这个很重要;第三就是案例类的书。只有很少的是所谓的畅销书。那个时候我就会用一个立体的结构,这个结构是什么呢,就是你真的认知一个学科,你必须要去了解一些维度,人的、工具性的、理论性的,真的还是很用心的。那时候我记得我对我店员的培训,请他们按照我们的10个会员过去来书店五次的书单来猜,这个会员大概是什么年龄,什么职业,什么样的性格,他喜欢的是什么,他的阅读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
刘:有点像现在大数据的统计一样去分析。
鲁:像用户画像分析。其实做商业,任何时候,你做的都是跟人有关的经营,而不仅仅是经营书籍而已。
刘:当互联网的冲击很多行业都无可避免的时候,我相信书店也一样面临这样的困惑,当时唐宁也有这样比较艰难挣扎的一个时期吗?
鲁:当然有。我们会有老会员过来说,你们能不能帮我把书寄过去呢?因为我很忙,而且现在网上的书店也在打折,那你们会怎么办呢?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是有过无奈的地方。但我们又有许多会员主动来说,你们千万不要关,如果有需要我们可以来投入,可能每个人不多,一定能把书店支撑下去。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明白,书店不仅仅是销售书,它其实是,一个人在一个城市里除了家、工作单位以外,另外一个能让他长时间栖息的地方。所以那我会尽我的能力,让这个书店留下来。
当鲁宁馨的事业遇到瓶颈之后,她曾经有段时间也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但是她有一个隐约的感觉,自己未来一定会向互联网转型。2009年,鲁宁馨选择了去英国伦敦进修,学的是创新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