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来源:
2017-10-24 20:38:0410月24日讯,我们有幸身处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开端,这是百年不遇的伟大时代。那些担心AI等科技会导致失业的人实属杞人忧天。风物长宜放眼量,历史上哪次技术革命不是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
在这场巨大的技术与社会变革中,金融业是首先遇到冲击的领域之一。在2015年4月写给股东的年度信中,摩根大通的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提出了这样的警示:“成千上万汇聚了人才与资金的初创企业,正致力于发展替代传统银行的金融服务。”
金融业首当其冲,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金融业利润丰厚,存在很多可被攻击的环节。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民众一度发起“占领华尔街”运动,但这些运动难以撼动华尔街,因为华尔街有极强的游说能力和规则制订影响力。现在金融科技要“替天行道”了。第二,金融业传统的思维模式是风险、风险、风险,这自然会导致对客户体验的忽视,而这一点恰恰成为了金融科技企业进攻的发力点。第三,作为中介的银行业成本巨大,而降低交易费用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命题。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金融科技的魅力不言而喻:想想看,现在几乎所有金融需求都可以使用智能手机瞬间完成,谁还会跑到银行营业网点排队呢?
银行有理由感到恐惧,因为它们赖以生存的储蓄、支付、放贷等每个环节都在被金融科技所蚕食甚至取代。这只是开始,区块链是下一轮冲击波。
当然银行不会坐以待毙。但变革是困难的,想想柯达和诺基亚吧,它们并非看不到技术变化,但成功是失败之父。银行要想真正拥抱金融科技,就需要深层次的组织与文化变革,类似于郭士纳所谓的“让大象学会跳舞”。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国的金融科技已经走在了世界最前列。部分原因是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巨大、智能手机渗透率高,另一部分原因是长期的金融压抑导致金融领域遍布“痛点”。如今,微信、支付宝已经完成了支付终端的卡位,银行却还在那里呼呼睡大觉。
对于中国而言,金融科技的独特使命就是推动金融的市场化进程。传统金融机构是过去金融管制的受益者,它们缺乏推动金融市场化的内在动力。但如今,金融压抑所带来的效率低下已经成为了不能承受之重:非金融企业债务负担惊人,国企债务与价值创造能力严重不匹配,大量中小企业在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中挣扎,资产价格泡沫化导致脱实向虚愈演愈烈。
为什么说金融科技是推动金融市场化可以信赖的力量?第一,以BAT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其崛起将推动金融机构所有制结构的优化与合理化,这样才能与民企占GDP 60%以上的格局相匹配;第二,金融科技的一大特征是降低金融门槛(1元钱可以使用余额宝、2 000元可以申请网络贷款),这就是马云所言“赋能”(Power to the People),这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至关重要;第三,金融科技企业若能娴熟地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大大降低金融成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麦肯锡最近一份针对中国3 500家上市公司和美国
7 000家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的经济利润80%被金融企业拿走,而美国的经济利润只有20%归金融企业。对金融科技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巨大的创新空间,“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这场变革不会一帆风顺,观念与利益的碰撞将无处不在。在P2P出现跑路风潮之后,互联网金融有被“妖魔化”的趋势。我借此呼吁,以金融科技创新倒逼传统金融改革是中国金融领域改革行之有效的路径。P2P出问题,更多的是因为监管部门长期允许“监管真空”所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而非金融科技本身的固有问题。在这场变革面前,金融监管部门必须秉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和科学的理念,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寻求合理平衡,而非被大型传统金融机构“监管俘获”。面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科技的浪潮,金融监管者既不能推卸责任、坐视监管真空,也不能错误归因、棒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