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2017-10-08 22:08:33一个好好的公益众筹平台轻松筹,怎么会一步步变成了社会眼中的“轻松骗”?这其中到底有什么误会?或者有什么东西是真的错了?
我认识了解轻松筹很长时间,那个时候,轻松筹的小伙伴跟我说,轻松筹平台基于社交圈,很轻,仅仅是在微信平台上做一些农鲜产品实体店和梦想公益类等贴近生活的众筹项目。轻松的完成一些有意思的融资金额通常较小的项目。
当时我的感觉是,真的很有爱。
而到今天,那个曾经在和我沟通中,表达出对标实体店铺众筹平台某某投的轻松筹,却以“个人捐助”平台的身份走红整个微信,这种转变或许他们自己也有些猝不及防。这种走红除了名利之外,还带来了更多他们可能难以承受的能力拷问。
从留学生众筹事件到家庭伦理大戏
轻松筹真正走红,始于留学生众筹事件。
今年2月,查出患上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在德国留学的谢同学,选择在轻松筹上发起众筹求助。随着谢同学众筹治病款的链接在微信上的疯狂转发,毫不夸张的说,谢同学的事情一夜之间刷爆了朋友圈,并且在一天之内完成了50万元的筹资目标,而轻松筹因此也正式大举进入了微信普通用户的视线。
这个项目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受到公众的广泛质疑。首先,项目最初的融资目标是500万。这被人理解为狮子大开口。随后,500万被改为50万,这让发起方留给公众一种非常不诚实的印象。再后来,留学生的个人背景被扒出来,原来,家里还有几套房产没有变卖,500万目标竟是为了接受高端治疗而非救命需要。
由此,事件持续发酵,“诈捐”、“欺骗”等标签都贴到了这起众筹事件之上。随着对于问题本质的深挖,轻松筹显然不能独善其身,作为融资中介,轻松筹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对此,我曾经采访轻松筹相关负责人,对方给我的答复是轻松筹能够审核和确认的是项目的真实性。而对于资金使用去向、融资金额的具体设置已经超出了平台的审核范围。
随着热度退却,留学生众筹事件的风潮已经平息,而轻松筹却在朋友圈沉淀下了用户,越来越多的个人捐助开始通过轻松筹平台在微信上发布。
此后,网络上出现了两种立场对立,一面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利用轻松筹发起捐助项目,一面则是各种狗血的项目层出不穷,俨然一出出闹剧。
此后最引起轰动的事件是,一女子通过网络众筹希望能募捐30万元为女儿治疗白血病。然而,微信网友添加求助女子的微信后,发现其开奔驰、秀钻戒。
舆论哗然的同时,轻松筹的模式也在被不断的攻击与质疑。但这两大现象级事件却没有逆转轻松筹在朋友圈的火爆,反而个人捐助众筹愈加泛滥,隔三差五就有类似于“救救他吧”之类的项目出现在视线之中。
就在最近,一个拥有10万粉丝的微博网友@午后狂睡_Silent曝光了轻松筹上的一起项目。这一次,@午后狂睡_Silent曝光的项目基本上把个人捐助众筹的遮羞布撕得稀巴烂。这个项目,轻松筹是继续化险为夷?还是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是一场姐夫和小姨子的家庭伦理大戏
事件中,受捐者名叫涂苗苗,涂苗苗的丈夫和妹妹先后在轻松筹上为其治疗尿毒症发起捐助项目。同一个受捐者的大病,被两个不同的人用以发起众筹这件事情本来就有不合规成分,但是事情还朝着更加戏剧性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小姨子方面声称姐夫拿捐款做要挟,逼迫姐姐与之离婚;
姐夫方面则曝光婚前女方家庭在涂苗苗结婚前隐瞒其病史,并且有医保在身,女方家里并不打算拿这笔捐款用于姐姐换肾,而是妹妹想借此捞一笔。
具体如下图
撕逼内容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故事的精彩掩盖不了现实的残酷。
我联系到微博网友@午后狂睡_Silent,被问及此事,他仍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切。他质疑的焦点,不是姐夫小姨子之间谁是谁非,而是轻松筹运作模式本身。实际上,随着轻松筹引发的捐助型众筹日渐常态化,暴露出来的弊端已经成为不能再回避的行业问题。
捐助型众筹的致命问题
捐助行为的法律约束几为空白
《慈善法》草案中指出,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
慈善组织应向社会公开组织相关信息,每年向社会公开其年度工作报告,信息公开应真实、完整、及时。公开募捐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募捐情况,公开募捐活动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募捐情况。
轻松筹做慈善募捐的资质存疑。在平台上用户个人发布信息的捐助型众筹行为显然不属于慈善法约定的募捐行为,而是归于个人捐助的范畴,不受慈善法调整。目前只能参考《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中的个别条款,没有专门的法律对其进行约束,所以个人捐助者目前还将面对较大的诚信风险和法律风险。更加不受募捐行为的信息公开等要求约束。
审核与风控难度太大
从留学生事件中就暴露出捐助型众筹审核项目真实性的难点,后期资金的去向更加无从考证。轻松筹此前就曾表示,由于涉及的往往是医疗治病等项目,项目审查的专业门槛非常之高,同时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捐助金额、使用方式都难以有确定的衡量指标,因此项目审核的难度非常大。此外,由于项目越来越多,什么样身份背景的项目发起人都有,要去审核个人的资产、经济条件、保险等个人信息,都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和成本。
平台上大大小小一大堆项目,每个项目都要追踪筹后的每一笔资金用途更是困难。
这也使得项目审核和风控形同虚设。
平台的盈利性与社会捐助的无偿性相违背
如果项目发起人需要将轻松筹账户余额提现到银行卡,将扣除提现总额的 2%,该费用为平台服务费。
而这笔钱却也成为争议的焦点。因为项目发起人募集的钱往往是救命钱,而捐款者给予的是无偿的资金帮助。捐款者的无偿捐款却成为轻松筹获利的方式,这种不对称的关系让轻松筹的公益性大打折扣。甚至有人认为轻松筹利用公益的方式发家致富,加之平台上种种存在诸多疑点的项目,”轻松骗”的帽子也开始扣到了轻松筹头上。
三个月,轻松筹让人很失望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提到,社会需要对公益众筹多一些包容,别让它踽踽独行,也认为在留学生众筹事件中,轻松筹表示要“对该项目的众筹账户进行冻结,可能将在众筹结束后采用实报实销的方式,监督钱款的使用”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三个月过去,平台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浑水摸鱼者也越来越多,轻松筹上面的捐助型众筹项目质量并没有改善,审核方式并没有改进,反而越来越乱:
理智的文章我们写过,但是这一次,我不愿意把那些所谓的质疑平台资质、质疑项目审核方式、质疑平台操作规范的内容拿出来再说一次,这些,可以戳【独家追踪留学生众筹治病:500万怎么变成了50万?】,现在我觉得轻松筹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社会一个交代和正面回应:
在盲目扩张业务的同时,平台是否有能力去驾驭社会的善心,是否有能力去识别风险,是否有能力去建立捐助型众筹的操作规则?
如果尚未具备这个能力,那么理应停下快速扩张的脚步,重新去制定平台上捐助行为的规则。至少可以设置一定的项目门槛,多几道人工审核的流程,调整放款模式,改变自行上传项目的制度。这可能会影响到前一段时间以来高速运转的效率,并增加成本,但是这才是真正符合社会根本利益的游戏规则。
或许,轻松筹是在走红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又或许,轻松筹只是在几个特定的事件驱动下走上了这条捐助型众筹的道路,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我之前觉得轻松筹很有爱,包括捐助型众筹业务,也是他们对于社会公益有着高度热情的体现。但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很难说还有多少爱可以感受,更似沦为了一个各种欲望堆积的闹市,且没有肩负起打扫清洁的责任。
现在再次面对舆论风波,轻松筹是否会因此做出实质性的改变?而社会又愿不愿意给这个史无前例的调动了社会爱心的平台再一次机会?
来源:众筹家
责任编辑:刘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