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坚定转型发展态度
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转型是艰难的,转型是坚定的,让我印象深刻。” 回顾近年来信托行业的转型发展,中粮信托两益研究院执行院长曲晓燕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信托行业转型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有一些教训:一是要进一步坚定转型发展态度,不能假转型。二是要停止搞监管套利。
信托业务“三分类”改革自6月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行业转型改革进入加速阶段。 近日,中国信托业年会再次释放转型信号。 监管层提出,信托业要下定决心转型,着力回归基本面,按照既定的“三类”业务方向转型,切不可依赖准信用影子银行和渠道业务。
那么,信托公司如何找到正确的转型方向,行业转型发展可以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下一阶段继续推进转型又面临哪些困难? 曲晓燕进一步分享了她对信托行业转型改革的观察和思考。
01
走专业化、差异化道路
《21世纪》:信托业务“三分类”改革正式实施。 您认为,除了业务分类重新划分外,新分类改革对于信托行业还有哪些意义?
曲小燕:新三类规定要求信托公司按照新的信托业务分类标准,进一步明确信托业务的边界和服务内涵,明确发展战略和转型方向,在原有信托的基础上重塑发展模式商业。 三类新规对信托业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新发展阶段信托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和行动指南。 2023年,信托三分类新规的实施,将进一步引领信托行业自上而下回归本源,引导信托公司加速转型,找到行业未来方向,打下坚实基础。促进信托公司高质量发展。
《21世纪》:信托公司转型速度各有不同。 有的转型“上岸”较快,有的则迷茫犹豫,有的“负重前行”。 信托业转型的哪些方面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曲晓燕:一是转型困难。 资管新规出台以来,信托行业积极寻求转型。 尽管信托行业的发展展现出强大的韧性,行业的发展方向也逐渐明朗,但由于信托行业新的业绩增长点尚未培育,2022年信托行业多项核心指标将遭遇冲击。创近五年来新低,转型仍面临困难。 巨大的压力。
二是转型的坚定性。 资管新规的正式实施和三类新规的出台,明确了信托的业务边界和服务内涵,助力信托行业全面回归信托本源。 近年来,信托行业的主题是“转型”。 从监管机构到信托公司,都在坚定不移地探索业务转型。
《21世纪》:2022年,信托公司业绩承压,行业分化明显。 您如何看待目前的现状?
曲晓燕:当前,信托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 2022年将是信托业转型的考验年。 信托公司整体业绩将承压,行业分化明显。 受COVID-19疫情反复、宏观经济下行、资本市场波动等复杂环境影响,信托行业整体经营业绩承压。 截至2022年底,信托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38.79亿元、利润总额362.4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0.56%、39.76%。 行业持续面临经营压力。
2022年,信托公司业绩分化加剧,可谓“冰火两重天”,这与各信托公司转型速度有很大关系。 2022年整体业绩承压的背景下,部分信托公司业绩相对较好,仍能实现一定的增长。 快速转型是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在规范资产管理和服务信托业务领域布局较早、转型较快的信托公司,2022年多项指标业绩稳定性明显优于行业整体水平。
《21世纪》:变革的时代,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信托公司应如何寻找新的业务重点方向?
曲晓燕:第一,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立业之本。 信托业要恪守初心,始终坚持金融工作政治性、以人为本,始终牢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使命,坚决回归信任原点,始终将自身转型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大局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产业力量。
二是严格遵守监管要求。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 信托行业严格监管的高压态势仍在持续。 信托业要立足监管要求,充分发挥信托制度和行业规范竞争优势,加快回归信任本源,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率,促进信托业健康发展。信托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是立足自身禀赋,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信托公司需要充分依托信托制度独特的灵活性优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和发展条件,有选择、有重点地走专业化、差异化发展道路。
02
积极拓展资产服务信托
《21世纪》:新规“三分类”将“资产服务信托”放在首位。 您如何看待资产服务信托行业的潜力?
曲晓燕:新三类监管凸显了资产服务信托特别是财富管理服务信托的地位。 与2022年征求意见稿相比,新三类监管将资产服务型信托向前推进,表明在当前信托业务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背景下,监管政策鼓励信托业积极拓展资产服务信托。 资产服务信托作为信托的原始业务,是信托公司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是财富管理服务信托发展空间巨大。 信托是更好的财富管理工具之一。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为财富管理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 新三类规定下的理财服务信托分为家族信托、家族服务信托、保险资金信托等七类,涵盖领域广泛,想象空间广阔。 信托公司要坚持“受他人委托,代他人理财”的原则,以客户为中心,围绕“资产配置+受托人服务”深度拓展理财服务信托,推动信托创新发展财富管理领域的体系。
二是预付信托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以及消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预付资金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 通过发展预付资金服务信托,可以利用信托体系的风险隔离功能,提高预付资金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三是风险处置服务信托前景广阔。 风险处置服务信托成为新分类中的二级分类,这说明监管希望在企业破产重整中发挥信托制度的良好作用。 尽管我国风险处置服务信托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前景广阔。 在当前宏观经济低迷的背景下,风险资产规模持续增长,为信托业开展风险处置服务信托业务提供了市场基础。 信托公司应主动应对,针对风险处置服务信托业务模式的特点,不断提升开展风险处置服务信托业务所需的支撑能力,从而提高风险资产处置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帮助金融市场化解风险。
《21世纪》:您对大力发展服务信托有哪些政策建议?
曲晓燕:要不断完善服务信托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助力服务信托行业行稳致远。
一是完善受托人制度。 一方面,信托公司要坚持受托人角色,将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根植于受托人文化之中,做到心中内化、行动外化。 同时,信托公司要牢固树立受托人意识,不断提升专业资产管理能力,满足人们财产保值增值、财富传承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加大信任制度和信任文化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认识信任、运用信任。 信托作为一种独特的制度安排,不仅能发挥金融作用,有效配置资源,还能在财富传承、公益等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信托公司要在做好受托人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弘扬信托制度和信托文化,引导社会各界认识信托、运用信托,增强信托行业认知,帮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二是完善信托税收激励制度。 信托税制是影响信托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慈善信托缺乏税收优惠,限制了慈善信托在第三次分配中的积极作用。 要加快完善公益慈善信托税收优惠政策,为公益慈善信托快速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三是完善信托财产登记制度建设。 信托财产登记制度是构成完整信托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 美国、英国、日本等信托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托财产登记制度。 尽快研究修改《信托法》,通过法律层面的具体配套规则明确信托财产登记相关问题,激发制度活力。 根据信托财产登记的财产种类,分类登记和管理,明确相应的信托财产登记机构,明确登记各方的权利和责任,规范和管理信托财产。完善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的制度化。
03
如何实现盈利是困难的
《21世纪》:站在信托转型改革的新起点,近年来行业转型有哪些经验教训? 下一阶段转型有何难点?
曲小燕:近年来,信托业转型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有一些教训:一是要进一步坚定转型发展态度,决不能假转型。 信托公司不得再变相开展跨金融渠道业务,不得充当其他主体逃避监管的渠道。 不能再继续延续非标准预期收益率的概念,用各种手段暗中只是交换。 二是停止从事监管套利。 信托公司不得再通过违法关联交易转移利益、隐匿风险等复杂、隐蔽的交易设计违规行为开展关联交易。 信托产品的嵌套层数不能超过资管新规的要求。
下一阶段信托业转型仍面临一系列困难:一是资管信托市场竞争激烈,信托公司与基金、证券公司等资产管理机构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投资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 其次,家庭服务信托、风险处置服务信托等资产服务信托投资成本较高,当期盈利能力较差。 如何实现盈利是一个难点。 第三,信托公司的数据治理能力、数据应用能力、科技人才吸引力仍需提升,信托行业数字化转型任重而道远。
《21世纪》:未来的信托公司将与过去和现在有何不同?
曲小燕:在监管政策的引导和信托行业本身发展的强劲带动下,未来的信托公司将会与过去和现在有显着的不同。
首先,从定位来看,信托业务中的房地产、政府和信托、渠道等传统三轴已被彻底打破,信托行业必须回归受托人的地位。 新发展阶段,信托公司要坚守“受人委托、代管理财”的信托本源,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其次,从业务来看,随着资管新规和信托业务三分类的实施,信托公司传统的非标准化信托业务难以为继,标准化信托将成为信托公司的重要方向。未来信托公司的转型与发展。 信托业协会公布的行业数据显示,近年来规范信托业务占信托资产规模的比重不断提升,投资于证券市场的信托资金规模自第三季度以来已超过工商企业。到2022年第四季度,将成为最大的信托类型。 第三,信托公司的发展更加依赖数字化赋能。 加快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信托公司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未来,资产管理信托、财富管理服务信托等重点业务将更加依赖科技赋能,数字化应用渗透率不断提升。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