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本报记者 范荣杰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部分高净值人群对财富规划的认识更加清晰,避险情绪有所增强。 “保障财富安全”、“财富传承”成为他们的主要财富目标。 在近日举办的“平安大讲堂·洞察家族传承与平安传承服务体系升级”上,有行业专家表示,家族信托具有家族财产安全保障等四大功能,是目前家族传承的最佳方式。财富。
充满希望的未来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已有近60家信托公司开展家族信托业务,现有规模约4700亿元。 2023年1月,新增家族信托92.07亿元,环比增长40.44%。
“第一代富人的财富传承需求迫在眉睫。”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连平表示,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造就了一大批本土高净值人士和中国家庭,“预计18万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的财富将传递给下一代。”
在财富传承方式的选择上,连平认为,家族信托有四大功能:家族财产安全保护、家族财富传承、资产个人信息保密、家族公司操控。 这是目前传承家族财富的最佳方式。 同时,高净值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是保险信托业务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指出,到2020年底,我国个人投资规模将突破200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 同时,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家庭金融资产占比仅为20%,现金和储蓄仍占一半以上。 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现金和储蓄的比重已下降至13%左右,而金融资产的比重则约为70%。 从这一点来看,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占比明显偏低。 在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化和资产配置优化空间巨大的双重背景下,家族信托业务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独立家族办公室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各行各业对家族信托的认识。 连平认为,独立家族办公室已经成为推动家族信托发展的催化剂,是我国推动家族信托传承理念的主力军,对家族信托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且,独立家族办公室可以在建立家族继承架构的过程中提供法律和税务咨询服务,为进一步设立家族信托创造条件。
四种商业模式
我国家族信托始于2012年,近十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国内家族信托业务很快度过了理论研究和理念推广阶段,并已形成一定规模。
连平认为,目前国内家族信托可分为四种业务运营模式,即信托公司主导模式、商业银行主导模式、信托公司与私人银行合作模式、信托公司与保险公司合作模式。
对于信托公司主导的模式,连平表示,信托公司具有私募基金资产使用权与收益权分离的特点,在发展家族信托业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他们是家族信托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所有其他机构都离不开信托牌照,因此信托公司发挥着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对于商业银行主导的模式,连平表示,商业银行优势明显,尤其是大中型商业银行,在网点、人才队伍、各类金融工具等方面优势明显。 作为财富拥有者,尤其是高净值家庭,他们对信托传承业务和其他各类金融服务有需求,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可以满足他们的大部分需求。 目前,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商业银行的主导模式在国内外都较为普遍。
对于信托与私人银行的合作模式,连平认为,由于信托在牌照和业务上有优势,私人银行在客户资源上有优势,两者结合更具竞争力。
“还有一种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的模式,因为保险和信托都有共同点,都是对中长期财产进行收益安排。” 连平说道。
为中产家庭提供保障
除了家族信托之外,近年来,家族信托、保险信托等业务也成为信托行业关注的焦点。
有分析认为,信托业务分类新规中,将资产服务信托列在首位,强调信托的服务属性,特别是家庭服务信托等的出现,将进一步彰显信托的普惠性,并逐步带来信托的普惠性。为公众提供信任服务。 让信任走进寻常百姓家是可能的。
中国信托登记有限公司数据显示,2023年1月,新增保险信托规模89.74亿元,环比增长67.05%,规模创近11年来新高。几个月。 亿元规模的保险信托也频频出现。
平安信托高级董事总经理龚丽萍认为,从保险信托到家族服务信托再到家族信托,平安信托以家族为中心的财富传承体系将更加完善,服务受众更加广泛,功能场景也将更加丰富。将进一步细化。 观点。 保险信托作为家族传承业务的入门级产品,通过丰富保险赔付的分配方式,实现有效的财富传承,为中产家庭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受到越来越多家庭的青睐。 。 龚丽萍还认为,信托已逐渐从简单的金融工具演变为职责更丰富的受托管理人。 以客户需求为基础实现信任目标,是信任回归本源、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关键。
平安信托总经理助理张忠超表示,经过40多年原始财富的快速积累,中国很多家庭正面临转型、传承和价值创造的挑战,迫切需要专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和策划。 除家族信托外,家族服务信托、具有财富传承功能的保险信托也因其门槛较低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中产阶级的青睐。
连平预计,随着信托业务分类新规的实施,保险信托、家族信托、家族信托有望加速成为信托公司转型的重要抓手,信托公司的业务增速和规模将进一步提升。存在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