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2017-12-01 19:32:51【文章转载】资管新规重塑格局,监管“新时代”利好信托行业
文章来源:中国信托业协会
近日,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共29条,由央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起草,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同类资管业务做出一致性规定,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考虑到存量资管业务的存续期、市场规模,同时兼顾增量资管业务的合理发行,《指导意见》设置了较长的过渡期,实施“新老划断”,不搞“一刀切”,过渡期为《指导意见》发布实施后至2019年6月30日。
从此,我国资管行业从此迎来统一监管规范!对市场影响如何?五行君为你带来深度解读。
一、大资管政策重塑格局,无超预期利空
业内机构认为,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投资过度,地产投资过度引发地产泡沫担忧,基建投资过度推升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制造业投资过度导致产能过剩,而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资管行业过度繁荣而导致影子银行盛行,资金绕道逃避监管。新规遏制了资管规模无序扩张,穿透监管下影子银行无处遁形,短期融资条件收紧对经济不利,但利于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领域,长远来看利于经济。对于资管行业也是一样,野蛮生长告一段落,但打破刚兑有利于回归资管业务本源,统一监管下主动管理能力强的机构将进一步脱颖而出,破而后立,资管新规重塑行业格局,大资管也将迎来涅槃重生的新时代!
同时,新政也体现了公平性,制定的规范不光有金融机构怎么做,同时对非金融机构也提出明确要求,对整个资管行业是利好。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总体来看,政策侧重规范而非禁止,考虑金融机构面临实际情况,更具有可操作性。没有明显的超预期利空政策,有利于平复市场对监管政策过度担忧的情绪。
1、打破刚性兑付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金融机构不得以自有资本进行兑付”,而此次是要求“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并出台详细的惩罚和举报要求。
2、第三方独立托管。增加对有资质的商业银行,可设立资管子公司,该银行可以托管子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但应实现实质性的独立托管。换句话说,银行的托管部作为不同独立法人,可以托管本行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的产品。
3、“规范”资金池,而非“禁止”资金池,并允许“期限错配”。不再要求“每只资产管理产品与所投资资产相对应”,只是要求“加强对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对资产管理产品期限和投资范围(如非标、未上市企业股权及其收益权)的操作性更明确。在大资管的基本原则中,也并未提“期限错配”,规范而非直接禁止,符合资管行业特点,有利于资管业务的长远发展。
4、允许非标投资的“期限错配”,新增禁止和鼓励的行业投向要求。资管产品对非标资产—银行信贷资产收(受)益权另行制定。对符合资质要求的金融机构投资非标时,不再禁止“期限错配”,仍要求资产期限不能晚于产品期限,新增“风险准备金要求、流动性管理等监管标准”,并不再强调“缩减非标资产规模”。其次,明确资产产品进行投资时,新增禁止和鼓励的行业要求。
5、明确不得进行份额分级的产品。包括:公募产品;开放式私募产品;投资于单一投资标的私募产品,投资比例超过50%即视为单一;投资债券、股票等标准化资产比例超过50%的私募产品。
6、降低某些资管产品投资门槛的要求。投资起投点从100万下调,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30万元,投资于单只混合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40万元。
7、对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提出更详细的要求。如固定收益类产品信息除常规披露之外,还需要额外披露产品投资每笔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融资客户、项目名称、剩余融资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结构、风险状况等。
8、关注智能投顾的长远发展。对报备、信息披露、监控等方面详细要求,并指出要避免算法同质化加剧投资行为的顺周期性。
9、对关联交易的提出更高要求。建立健全内部审批机制和评估机制,并向投资者充分披露信息。
10、放宽部分资管产品报备的时限要求。比如金融机构于每只资管产品成立后的5个工作日报送产品基本信息和起始募集信息,而非此前的销售前10日报送产品基本信息,募集完毕后20日内报送募集信息。
11、对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要求更加统一。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就必须纳入监管,而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销售资管产品,国家另有规定的也要遵守相应要求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
二、理财产品市场受影响最大
业内机构分析认为,《指导意见》在净值型管理、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第三方独立托管等方面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再次凸显当下“严监管”的趋势,进一步强化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这份文件是资管业务监管的总纲,后续还将出台一系列细则配合其中的条文。
近年来,各类资管产品规模快速扩张,银行理财产品余额接近30万亿。几乎所有的持牌金融机构都在谈论“大资管”。根据本次《指导意见》的规定,资管业务定义为“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管机构等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而在我国分业监管的体制下,不同监管部门在促进本行业发展的理念下制定了不同的监管规则,这为监管套利打开了空间。
而我们从冰山一角,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来看,其认购热情高涨,规模快速壮大,也能反映理财产品市场近年来的发展迅速和规模大。
Wind资讯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规模已达9697.40亿元,其中银行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等类型较多。较去年全年8296.36亿增长16.89%,距离万亿元关口仅一步之遥。以今年不到11个月9600多亿的的购买力预估,全年超万亿几乎是板上钉钉。随着规模的庞大起来,虽然上市公司近几年购买理财规模同比增长出现大幅下滑,但仍然还是以两位数的增长在攀升。
业内人士称,指导意见对银行的影响或较大。银行理财产品不像公募基金,它更多是成本估值,一旦净值化后,按市值去估值,像此前曾有的理财池、滚动发行、期限错配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市场人士认为,此次征求意见稿对资金池的表述更加明晰,规定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投资非标资产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或者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这也就在实质上意味着银行不再能通过滚动发行超短期的理财产品投资到长期的资产当中获取期限利差,也不能通过开放式理财产品间接实现“短募长投”,3个月以下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或从此消失。
三、长期利好优质信托公司
信托行业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自2016年3季度开始触底回升,2017年半年报资产规模同比增速达到33.68%,较去年同期翻倍。但在本轮信托资产增加过程中,主动管理型业务占主导地位,2017H同比增速达到51%,远高于代表通道业务的单一信托规模14%的增速,因此资管业务征求稿中去通道的核心要求并不会大幅拉低未来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的增速。
通道业务对营业收入影响有限。2017年单一资金信托产品余额约为11万亿,若以行业平均千分之一的收费标准计量,前半年约贡献营业收入110亿元,占行业营业收入10%左右,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新老划断原则,因此通道业务的有序退出对行业营收和利润的影响有限。
长期来看,打破刚性兑付将有助于获取承担风险的收益。打破刚兑会让收益率曲线变得陡峭化,过于平坦的收益率曲线无法使承担了风险的信托公司在收益端得到足够的回报,长期来看有利于优质信托公司。
信托专家、经济学家孙飞分析表示,打破刚兑对信托公司和信托行业都是利好,信托业本就没有刚性兑付的义务,只要信托公司没有违规违法,信托项目没有违规违法,没有违反信托合同,投资人就应该自负盈亏,就像买股票一样。未来的信托投资应该要跟股市投资一样,要自担风险,要培育信托投资人和股票投资人一样的意识。同时他也指出,不刚性兑付也不意味着信托公司可以大意、不去控制风险随便做业务,反而更要严格控制投资风险、资产管理的风险,为投资人利益最大化、价值最大化做最大的保驾护航,同时要争取不出现投资失败或者最少量地出现,这样信托公司才会越做大越强。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投资者的要求方面,覆盖范围为资管产品,而在信托方面,比此前银监会发布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门槛有所提高,此次《指导意见稿》要求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
对此,孙飞表示,标准提高对于打破刚兑有一定好处,因为投资人承担风险的能力就更强。另外,原来的资管产品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各有一套门槛标准,其中信托的门槛较高,现在统一起跑线,对信托是有利的,更公平了。
来源:外贸信托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