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2017-11-30 20:23:11一 竹篮打水一场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今日(11月29日),大发审委延续严审风格,审三否三,创下了有史以来的单日最低过会率(0%)。
三家被否的企业分别为:重庆广电数字传媒、博拉网络、北京全时天地在线网络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博拉网络和北京全时天地在线网络信息都是数字营销领域的公司。
其中,博拉网络于10月25日被暂缓表决,最后还是未能逃过一劫。
富姐曾经介绍过博拉网络曲折而漫长的上市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博拉网络自2015年12月23号就开始接受申万宏源IPO辅导,2016年4月29日IPO申请获证监会受理,开始排队,此后,上市就进入了漫长的等待,毫无进展。
上市看似遥遥无期,等待中的博拉网络开始采取行动。今年9月18日,博拉网络宣布从新三板摘牌。摘牌后,博拉网络开始对公司三类股东进行清理,在三类股东问题还没有出台明确解决的政策措施时,博拉网络通过股东之间的协议转让,完成了三类股东的清理。
此后,博拉网络的上市正式被证监会提上议程,不到一个月时间,博拉网络就获得了证监会的预披露更新,并于10月25日进行上会审核。
虽然花大力气对三类股东进行了清理,博拉网络的业绩情况却备受质疑,给IPO带来了不少阴霾。
1、体量不大。东财choice数据显示,博拉网络在2014、2015、2016年分别录得营收7721.23万元、1.16亿元、1.60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881.27万元、2965.26万元、3863.29万元。
从财务数据可以看出,博拉网络扣非净利润只有在2016年勉强越过3000万隐形门槛,其他几年业绩并不出彩。
2、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越来越低。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对第一大客户长安福特的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43.05%、26.52%、19.72%、16.89%,主要客户销售占比逐年下降。
博拉网络是这么解释的,是由长安福特营销支出减少所致。
对此证监会要求博拉网络补充说明,长安福特报告期内贡献的销售金额与长安福特历年营销投入的增速是否匹配;
长安福特等老客户对发行人提供的营销服务的满意度如何,并分析并披露发行人的客户黏性。
3、毛利率高。2014年度至2016年度以及2017年1-6月,博拉网络主营业务综合毛利率分别为65.34%、57. 84%、54.45%、51.64%。远高于同行业数字营销毛利率,证监会要求其补充此是否合理。
此外,报告期内毛利率在持续下降。对此,博拉网络称原因在于行业从业者多,竞争加剧;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加,即外购业务成本增加及人力成本增加。
不过,博拉网络的人工成本率分别为 20.14%、18.32%、16.54%、15.98%,持续下降,和解释形成了矛盾。
4、资金紧张。2014年度至2017年1-6月,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80.64万元、276.15万元、2164.23万元、501.76万元;应收账款账面净值分别为2956.68万元、5497.82万元、6942.54万元、8596.09万元。
种种问题加身,即使解决了三类股东问题,博拉网络还是折戟IPO,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 数字营销伤不起 行业“怪圈”显现
纵观博拉网络被否的过程,除了财务上的问题,行业也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公开资料显示,博拉网络的主营业务是为客户提供数字营销、电子商务、在线客户管理等商业运营服务。
需要补充的是,数字营销业务大多不涉及实体产品,因此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比较隐蔽,容易被操纵,真实经营状况也很难核实,所以证监会对此类公司审核也相对较严。
例如,证监会就质疑博拉网络信息披露是否存在过分夸大情形。
招股书中显示,博拉网络在整合数字营销案例中的披露统计称,“通过本次活动,该品牌数字电视的官方微信粉丝用户就增加了近50万人,该品牌数字电视实现了约1.4万台和超过4亿元的销售规模,占该品牌数字电视当期销售总量的11.73%”。
对此,证监会要求公司披露案例中的成果是否主要依靠发行人的方案,上述案例是否存在夸大情形。
证监会还要求博拉网络详细解释E2C数字商业平台三大业务板块的具体收入金额占比、收入变化大合理性以及明细业务的运营模式、收入来源等。
就目前来看,新三板还没有出现数字营销公司IPO成功的先例。
今日未能过会的另一家企业——全时天地在线网络也从事互联网营销服务,为客户提供互联网广告及企业级SaaS营销服务。
两家数字营销公司同时被否,想来并不是巧合。
除了互联网营销,其他不符合脱虚向实导向的行业中的公司想要过会也比较困难。比如游戏企业。
就现阶段来看,还没有一家游戏公司成功上会。11月7日,成都尼毕鲁上会被否,其主营业务为移动网络游戏的研发、运营及移动网络游戏领域的投资。
据相关人士分析,证监会对游戏公司财务数据尤为关注,主要有两块,一是收入来源真实性,以及收入确认方式,两者都和游戏行业的虚拟属性有关。
总之,大发审委亮相以来,一方面是审批加速,“堰塞湖”压力正在逐步缓解;另一方面则是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IPO通过率降低或成常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使用“Pre-IPO”的策略投资新三板公司,就要特别注意避开不符发审委“口味”的行业以及业绩“埋雷”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