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沈宁;王玉玲 来源: 证券时报
2018-03-01 13:45:412017年以来,国内场外期权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场外个股期权迎来快速发展,成为金融市场去杠杆背景下的一道风景线。数据显示,新增场外个股期权占新增名义本金的比例,从2016年12月的不到1%,迅速增长至2017年10月的38%。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私募机构对个股期权的参与热情明显升温,在抓紧布局的同时,参与模式也更加多元化。除了作为买方利用个股期权加杠杆外,还有部分私募尝试承担卖方角色以获取稳定收益。
私募成第一大交易对手
2015年11月证监会下发《关于规范证券经营机构涉嫌配资的私募资管产品的相关工作的通知》,叫停融资类收益互换业务。这意味着私募通过收益互换加杠杆的路径被基本堵死。
此后,部分私募转向通过个股期权加杠杆。“按照8%~15%的期权费率来算,股票期权的杠杆可以放到12.5倍左右,有的还可以更高。”华中一家中型券商资深非银研究员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国泰君安非银金融刘欣琦团队的报告称,从2017年新增场外期权的交易对手来看,无论是按名义本金还是合约笔数统计,私募基金均占据第一位。以去年10月为例,当月新增场外期权合约名义本金Top3分别为,私募基金(29.30%)>商业银行(29.19%)>期货公司(17.07%);当月新增场外期权合约交易笔数Top3分别为,私募基金(36.58%)>期货公司(20.33%)>商业银行(13.86%)。
从2017年新增场外期权品种来看,个股期权占比大幅提升。从新增名义本金看,新增股指期权占比从2016年12月的90%以上降至2017年10月的50%,新增个股期权占比从2016年12月不到1%迅速增长至2017年10月的38%。
2017年以来的新增期权合约中,个股期权快速放量。刘欣琦团队认为,这与私募基金在需求端的大力推动有直接关系。此外,2017年4月以来大盘蓝筹股的单边上涨行情,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私募基金客户对个股期权、特别是个股看涨期权的需求热情。
两大模式两大风险
“目前场外个股期权市场看涨品种是主流,一些股票多头私募会通过买入个股看涨期权来加杠杆。当然,也不排除会有一些个人通过法人买入个股期权。”有私募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果非常看好某只股票,又拿不出很多现金,就可以采取这种做法。”
除了作为买方利用个股期权加杠杆,也有部分私募尝试承担卖方角色以获取稳定收益。
“从去年秋天开始,有一些私募开始加入这块市场。简单理解,就是券商把自己的部分卖方业务转交给私募做。”上述私募人士称,“据我了解,现在市场上私募最大有做到二三十亿规模。”
另一私募负责人对记者说,私募参与场外个股期权业务有两个不确定风险:一是政策面存在不确定性,还没有成熟的监管方案;二是期权业务的对冲,现在参与的私募参差不齐,如果市场反复波动,作为卖方也有爆仓的可能。
券商期权业务集中度高
券商场外期权业务市场集中度非常高。上海一家券商期权交易员告诉记者,各家券商对场外期权业务态度不一,大部分对场外期权业务的态度非常保守。在监管层严控杠杆后,公司层面自发停掉这一业务,但还有少数券商过去两年的场外期权业务规模做得非常大,并且盈利情况极好。
刘欣琦团队报告称,市场份额最高的两家券商——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市场份额约在60%以上。
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从业务集中度看,2017年11月收益互换业务新增规模排名前五的证券公司,新增初始名义本金386.66亿元,占当月收益互换业务新增总量的92.87%;当月场外期权业务新增规模排名前五的证券公司,新增初始名义本金477.43亿元,占当月场外期权业务新增总量的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