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6月份的“炒停潮”刚刚结束。 近期,预定利率3.5%的保险产品“停投潮”再度掀起。 这背后是3.5%保险产品停产的最后期限。
据报道,部分保险公司接到“窗口指导”:要求7月底前停止销售预定利率3.5%的传统保险产品和预定利率2.5%的万能保险产品。 贝壳财经记者也从保险公司证实了相关消息,业务员也收到了相关通知。 高级保险业务员王猛(化名)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目前,公司表示月底将停止销售预定利率为3.5%的增量终身寿险,这也是我们现在的主打产品之一。”
在监管期限明确的情况下,保险销售人员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停止炒作”,称“要赶上3.5%定价的末班车”、“3.5%绝唱,产品堆积如山、下架,必须尽快做出决定”等。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停止销售之前是否应该购买预定利率为3.5%的保险产品?
截止日期明确,“停炒”重启,但签约订单数不及上月
停止3.5%预定利率产品,推出3%预定利率产品。 这一转换过程将直接降低保险产品的保证回报率。 2022年,在股市、基金表现不佳,债市大幅下跌将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崩盘的背景下,预定利率3.5%的保险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
此前,保险业内传言6月30日预定利率3.5%的产品即将下架,引发代理人“集体狂欢”热潮,直接拉动了保费增长。 以上市保险公司为例,浙商证券研报数据显示,6月份上市寿险公司月保费增长26.9%,环比加快13.3个百分点。 纵观个险公司,单月保费同比增速基本在20%以上。
保险代理人也赚很多钱。 某寿险公司代理人杨毅(化名)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6月份,我们预定利率3.5%的增量终身寿险卖得很好,整个月的表现比开门红时还要强。一个沙龙能签保费500万元,场外签单也很多。我上个月还签了几笔几十万保费的大单,一个月就赚了一年的钱。”
不过,到6月底,部分预定利率为3.5%的保险产品已下架,但不少产品仍在销售。
现在,监管期限已经明确,新一轮的炒作已经结束。 不过,现在的热闹程度已经无法与六月份相比了。 部分分公司7月单日签订订单量还不到6月单日的五分之一。
据记者了解,在6月近乎“全民狂欢”的“炒停潮”下,7月的顾客已所剩无几。 王猛说:“6月份我们把相关产品卖给了几乎所有的潜在客户,所以该买的都买了,剩下的都是新客户,或者是之前没有开发成功的客户。我们可以趁着7月份再推一波。”
另一方面,保险销售人员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记者了解到,部分保险分公司因6月份业绩良好,给业务员放假。
预定利率下降会导致保险产品价值上升吗?
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已是大势所趋。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曾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市场利率持续下降,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也趋于下降。 这样一来,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也应该会下降。 否则保险公司要么补贴钱,要么自己承担风险,这样就容易产生风险。
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停售之前是否应该购买预定利率为3.5%的保险产品呢?
杨毅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这要看个人需求。 如果你是一个厌恶风险的消费者,你想追求稳定的收入,而且钱可以保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可以投资于终身人寿保险,预定利率为3.5%。 但如果流动性要求较高,或者短期内需要提取资金,则不适合投资增量型终身寿险,提前提取保单还有损失风险。
总之,预定利率3.5%的增量型终身寿险更适合对安全性、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客户,但也会相应损失流动性。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预定利率的降低也会导致保险产品价格的上涨。
东吴证券研报数据显示,以30岁男性为例,保额为1000元,缴费期限为10年。 前五年费用率分别为50%、30%、20%、5%、5%(第六年及以后无费用)。 研究报告计算了预定利率从3.5%下调至3.25%、3.0%和2.75%的影响。
当预定利率由3.5%下调至3.0%时,年金保险、终身寿险、定期寿险、养老保险和健康险相应的毛保费将分别增长18.4%、19.5%、3.5%、7.5%和16.4%。 保障功能较强的短期保险和长期保险产品对利率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杨泽云解释,可以简单理解,预定利率就是保险公司收取保费用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
因此,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更加合理的保险配置。
此外,市场也比较担心“停投”是否会透支保险需求,从而导致行业未来保费增长乏力。
记者采访获悉,业内人士认为,原来仅通过高额预定利率来吸引客户的模式已不再可行。 这实际上迫使保险公司更加注重产品研发和服务质量,真正用自己的实力打动消费者。
国信证券研报认为,中长期来看,无需过多担心后期储蓄保险因短期透支保险需求而增长乏力。 预计2023年下半年储蓄保险NBV(新业务价值)增速将超预期。 原因包括:过去几年,结合养老金需求持续增长、储蓄保险核心优势、保险公司自身运用保险资金能力提升等多重因素,我国寿险行业呈现出产品结构多元化转型的趋势。 预计储蓄保险、寿险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东兴证券研报认为,从中期来看,受资产配置需求、产品竞争格局、政策等因素影响,居民对能够满足安全保障、资产保值增值等多类型需求的保险产品认可度有望持续提升; 同时,保险产品定位趋于高度精细化、个性化,保险产品的“消费属性”有望显着增强。 个人养老和商业养老业务的陆续落地,将成为保险产品拼图的有效补充。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潘宜春编辑岳彩洲校对刘宝庆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