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财经新闻网

强监管背景下 珠江人寿万能险占比高、风险大

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2018-03-31 08:23:51 

本刊特约作者 方斐/文

在金融强监管的背景之下,保险业去杠杆也不可避免,主要表现就是对短期理财型产品尤其是万能险规模的严格控制,由此,在由监管引导的整个保险行业去理财型产品的前提下,2017年的寿险保费增速已经有所放缓。进入2018年,这种监管从严的态势仍未改变,即便“开门红”保费的增长不及预期,但监管层仍未放松对万能险的要求,整个行业的万能险保费规模出现断崖式的下滑,一些中小保险公司更是重灾区。

3月6日,保监会公布了2017年保险业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8.16%;资金运用余额14.9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42%;总资产16.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80%。其中,寿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60万亿元,同比增长20.04%,这是2013年至今,5年来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首次出现下降。

上述数据说明寿险公司转型成效初步显现,但伴随其中的现金流压力需要密切关注,尤其是要预防流动性风险,防范化解非正常给付与退保风险,守住风险底线。强监管和去杠杆对保险业的整体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行业万能险收入不断下降

总体而言,2017年,寿险公司实现“规模保费”3.24万亿元,比2016年的3.45万亿元下降约6%,主要原因就在于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投连险独立账户(主要为万能险和投连险产品的表现形式)2017年新增交费由于监管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大幅度的下滑。2017年,保户投资款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合计约为6362.78亿元,同比下降50.29%。回顾2016年,保户投资款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这一数据为1.28万亿元,同比增长53.86%。

从公司层面来看,在保监会公布的85家人身险公司中,有20家险企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呈现收缩态势,安邦旗下的和谐健康的降幅高达66.28%。具体而言,有3家险企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下降超过50%。由于流动性问题较大而暂停新业务的中法人寿2017年原保险保费收入仅为18.06万元,同比下降99.72%;华汇人寿2017年的原保险保费收入缩水超过七成,为2.33亿元,同比下降73.81%。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安邦旗下的和谐健康2017年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60.86亿元,比2016年下滑66.28%。相比之下,安邦人寿和安邦养老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安邦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895.78亿元,同比增长66.01%;由于安邦养老原保险保费收入的基数较小,2016年仅为25.57万元,其原保险保费收入在2017年呈现爆炸式增长也在市场预期之内,相比2016年增长308734.77%,达到7.89亿元。

中法人寿则由于内部经营管理问题未获解决而每况愈下。根据其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2017年第四季度,中法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进一步下降为-4035.94%。与此同时,经营数据也惨不忍睹,2017年第四季度,中法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为零元,净利润为-1300万元,业务已接近停滞的边缘。

据报道,为应对流动性危机和经营管理困局,中法人寿采取了协调股东借款、管理层降薪、削减非必要支出等多项应急措施暂缓风险暴露。截至2017年四季度末,中法人寿已向股东借款1.31亿元,且日常运营均靠向股东借款来维持。

近年来,在万能险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保险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隐患。随着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对万能险等理财型产品采取监管高压态势,并且强化对一些重点公司的监管,使得部分保险机构2017年万能型产品的占比出现符合监管导向的变化。在保险业强监管的态势下,过去诸如前海人寿、君康人寿、安邦人寿等万能型产品占比超过60%的险企,万能型产品占比曾一度缩水至1%以下,主要原因是这些万能险保费大户受到监管政策的强制要求,被责令暂停万能险新业务。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保险公司的万能险收入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如前海人寿、安邦养老、幸福人寿、和谐健康等公司万能险收入分别下降99.17%、94.4%、94.35%、90.33%。不过,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仍有23家寿险公司2017年万能险保费收入呈现正增长态势,与行业总体发展趋势相反,其中,招商信诺增速达到16538.87%,主要是因为上一年的基数较低所致。除此之外,中美联泰、建信人寿、弘康人寿、工银安盛、交银康联等公司万能险收入增幅均超过100%。

2017年,保险行业万能型产品占比总体呈现下降态势,其中,前海人寿、君康人寿、恒大人寿、安邦养老同比下降超过50个百分点。但与2017年年初相比,不少险企又开始提升万能型产品的占比。如君康人寿的万能型产品占比已从年初的0.37%上升至12.93%,安邦人寿从年初的0.93%上升至21.99%。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人寿和珠江人寿则从2017年年初开始一路扩充万能险的产品线,珠江人寿的万能型产品占比在2017年第三季度一度占到63.02%。但从保费收入来看,上述两家险企的万能险产品收入却是天差地别,上海人寿为80.48亿元,同比下降32.89%;珠江人寿为152.52亿元,同比增长84.09%。

2017年,虽然万能险整体规模不断缩水,但各家险企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使得它们在万能险方面的市场表现呈现不同大发展轨迹,前海人寿万能险收入下降99.17%,而珠江人寿、上海人寿的万能型产品占比则不断提升。不过,分季度来看,降幅最为明显的还是集中于2017年第一季度。2017年1月,不少万能险较为激进的险企纷纷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根据相关统计,12家万能险较为激进的险企中,除和谐健康、富德生命人寿和珠江人寿外,有9家的万能型产品占比在2016年超过50%。不过,这一数字在2017年年末骤降至3家。

珠江人寿万能险占比近六成

2017年,在监管政策的指引下,保险业发展有两个关键词,即中短存续期产品和转型保障型产品,一方面,由于寿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的不断减少,使其折算计入原保险保费的收入随之减少;另一方面,寿险公司的转型仍在起步阶段,转型初期原保险保费收入增加有限。一增一减之间,增加的费抵不上减少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因此出现原保险保费收入负增长也属于正常的情况。

根据相关统计,2017年,原保险保费收入负增长的寿险公司有20家,包括富德生命人寿、新华人寿、建信人寿、和谐健康、人保健康、珠江人寿、民生人寿、上海人寿、中意人寿、利安人寿、渤海人寿、长城人寿、国寿存续、长生人寿、瑞泰人寿、国联人寿、中韩人寿、华汇人寿、新光海航人寿、中法人寿。

与往年相比,虽然万能险的增长势头已大为缓减,但万能险仍然是业界关注的话题。根据统计,2017年,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以万能险和投连险为主)占比超过50%的寿险公司包括华夏人寿、珠江人寿、光大永明人寿、弘康人寿、上海人寿、英大人寿、渤海人寿、昆仑健康。

虽然这些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占比超过50%,但是相较往年已有所下降,转型效果初步显现。但是,仍需注意的是,一些寿险公司的现金流情况不甚乐观,需持续关注,由于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发行受限,导致现金流流入减少,加上满期与退保等因素导致现金流流出增加,净现金流流出压力陡然增加。

因此,从行业监管层面来看,当前最大的风险是监管风险,即险企的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向是否符合监管引导的发展路径;从公司层面来看,无论企业规模和转型力度大小如何,险企在经营中面临的现金流风险都必须密切关注。

自2017年开始的强监管之势已运行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中,行业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万能险等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遏制,绝大多数险企正沿着监管倡导“回归保障”的轨道转型,在强监管风暴仍未停止的前提下,当前寿险公司正确的发展路径应该是,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主要为万能险)大幅下降或处于下行通道,保障型产品在产品结构中占有绝对地位,原保险保费收入及相关偿付能力指标均处于上升通道或向好趋势。

从数据上看,地处一隅的珠江人寿的发展情形似乎与监管方向有些相悖。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2017年,珠江人寿在人身险方面实现规模保费255.08亿元,在全行业85家保险公司中排名第24位,而2016年,珠江人寿的这一名次为第28位。

资料显示,珠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筹建,由广东珠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韩建投资有限公司、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衡阳合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东珠光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粤财信托有限公司这7家股东共同投资的综合性寿险公司,注册资本金67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目前唯一一家总部设在广州的寿险公司。2012年12月28日,珠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2015年,珠江人寿年度总保费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10.96亿元并实现当年盈利超过4230万元,市场排名从2014年第27位上升到第23位。

万能险的中短期理财特征使其内含价值不高,但却很容易成为新设保险公司扩张规模的重要法宝。珠江人寿作为仅成立5年多的公司,也同样遵循上述行业规则。数据显示,从2012年年底成立至2014年年底,两年时间内,珠江人寿规模保费顺利突破100亿元,依靠的就是万能险规模的高速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其万能险保费收入占比达高达99.27%。1年以后的2015年年底,珠江人寿规模保费再度突破200亿元大关,期间万能险的增长率高达110.03%,占比则进一步上升至99.44%。

不过,时至2016年,由于监管风向的突变和监管政策的趋严,一些借助万能险大力进行“资产驱动负债”发展模式的保险公司成为监管的重点,在“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的监管政策的指引下,曾经风靡市场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因为其投资功能大幅高于保障功能而被监管层严格控制规模。截至2016年年底,监管层派检查组进驻9家万能险大户,珠江人寿也在其中。

由于有监管的强力介入,珠江人寿2017年实现年度规模保费为255.08亿元,同比仅增长9.08%。不过,2017年,珠江人寿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152.52亿元,同比增速达到84.09%,虽然比2015年的110.03%的增速有所下降,但这一增速在85家同行中排名第8位。另一方面,珠江人寿2017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则为102.56亿元,同比下降32.08%,这一降速在同行中排名第9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珠江人寿2017年规模保费的增速仅为9.08%,但由于万能险保费增速远远高于原保险保费收入的降速,使其万能险占比仍由2016年的35.43%增至2017年的59.79%。这一情形明显与监管导向相背离,且在强监管的背景下,依靠万能险的高增速维持规模保费的增长这一发展模式不可能持续,也就是说,珠江人寿未来面临更大的经营转型的压力。与此同时,随着前期大量销售的中短存续期产品陆续到期,退保和满期给付的压力将逐渐转变成较大的现金流的风险。

对此,珠江人寿表示,出现上述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其所销售的万能险及年金险产品并非中短存续期产品,均为符合监管要求的中长期产品;第二,其银保渠道主推普通型费改年金产品,个险渠道则主推多种重大疾病以及轻症责任的长期健康险产品。因此,2017年看似原保费收入下降,万能险增加,但事实上产品结构已经得到明显改善。

颇值得玩味的是,尽管珠江人寿一方面强调将继续加大转型力度,大力推动长期风险保障型业务,尤其是要加大个险的投入力度,业务调整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但另一方面,自其又声称“为了保证业务的适度发展,仍会保留一定的万能险销售”。

无论是未来转型与否,但对于珠江人寿而言,眼下最大的问题是其面临的监管风险和现金流风险该如何化解,尤其是其每况愈下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还有充裕的时间去等待它去慢慢转型和改变吗?

净现金流表现令人堪忧

根据偿付能力报告披露的数据,珠江人寿2017年一季度末的保险业务收入为82.93亿元,到了二季度则大幅下滑,仅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25亿元,同比下滑93.7%;而三、四季度的表现仍不尽如人意,分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59亿元和12.79亿元,同比下降幅度仍高达88.30%、63.69%。

此外,珠江人寿的偿付能力指标本身的表现也很一般。2017年前三季度,珠江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09.02%、101.24%、81.94%,处于持续下滑状态。2017年四季度末,该项指标微升至82.83%,与2017年三季度81.94%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相比仅增加了近1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珠江人寿2017年四个季度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21.89%、120.31%、138.32%、102.46%,第四季度的数据已经接近100%的监管红线。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相比,珠江人寿2017年四季度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却有所下滑,从三季度的138.32%跌至133.32%,下跌5个百分点。

令人担忧的是,在保监会2017年第三季度风险综合评级评价中,珠江人寿被评定为C类。根据保监会对风险综合评级的界定要求,珠江人寿偿付能力或已不达标。从保监会的相关政策文件来看,偿付能力报告往往是保险公司发展情况的直观体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保监会进行监管的重要指标。珠江人寿偿付能力不达标或会引发保监会对其实施相关监管措施。

在2017年10月保监会发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C类的公司是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中某一类或几类风险较大的公司。而风险评级的结果对于保险公司的业务开展、增资等行为或有后续的不利影响。

对照上述新规,虽然珠江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保监会分别划定的50%和100%的监管红线,但由于其三季度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C类,未来仍存在较大的风险漏洞。根据珠江人寿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其正面临着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从珠江人寿2017年各季度披露的净现金流数据情况来看,其潜藏的流动性风险不得不让人担忧。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珠江人寿净现金流为53.58亿元,进入二季度,珠江人寿净现金流转负,为-20.41亿元,到了2017年三季度,珠江人寿的现金流入情况有所好转,为-6.7亿元,但仍为负值。从最新披露的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来看,珠江人寿净现金流下滑至全年最低,为-21.14亿元。

不过,珠江人寿在偿付能力报告中注明,在测试区间内,退保和费用支出在现金流中的占比较大,赔付对现金流的影响不显著,在压力情景1的情形下,由于珠江人寿业务萎缩,其退保大幅提升,个别季度会出现现金流为负的情形。

珠江人寿对此的回应则是,公司拟采取建立现金流预警机制、在投资资产选择中考虑资产的流动性与可变现性等相应措施,以对现金流风险进行最大限度的防范。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净现金流的表现情况不甚乐观,但珠江人寿2017年四季度净利润和净资产均有所增长。2017年三季度,珠江人寿出现亏损状况,净利润为-5705万元,随后在四季度就实现扭亏为盈,实现8134万元的净利润。与此同时,2017年三季度,珠江人寿净资产为69.77亿元,而在四季度就增加2.34亿元,达到72.11亿元。

实际上,有比较才会看得更清晰。曾经的万能险保费大户华夏人寿在2017年的转型相对比较彻底,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华夏人寿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占比由2016年的75.2%下降至2017年的50.3%。2018年还将继续大幅下降,截至目前,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占比仅占规模保费收入的23.5%。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7》显示,由于大部分中短存续期产品在2015年和2016年售出,预计兑付将在2018-2019年达到高峰,中小寿险公司未来将面临不小的退保压力。

在目前强监管的形势下,保险市场的竞争格局将由大型保险公司市场份额逐年递减转向重新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转变,这种趋势对中小保险公司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宏观层面上看,整个金融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形成外部溢出力量,一定程度会扰乱寿险行业的经营本质与市场环境,中小寿险公司或主动或被动采取跟随战略,加入了短期理财产品的红海竞争,而偏离保障型的寿险主业;财险公司主要在车险市场跟随大型财险公司参与手续费竞争。

在这样一种竞争过程中,大多数保险司公未能真正把自己定位为一家中小公司,而是一味追求全国布局,做大规模,经营模式缺乏自身特色,过于依赖复制他人模式,缺乏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以及相应的配套经营体系。为了减少正面冲突,企业必须发展与其他企业不尽相同的生存能力和技巧,找到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位置,实现企业生态位的分离。

事实上,差异化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保险行业的共识。而认真研究、分析、判断、把握不同细分人群的需求差异,是找出差异化经营,找出细分产品服务需求的重要前提。

当然,在监管愈发严格的背景下,保险监管部门的引导作用也愈发重要。如在业务审批上,对于小型保险公司不开放与大型保险公司相同的业务领域,引导中小型保险公司深度挖掘细分市场,建立剩余市场机制。寿险市场上老年人保险就是空白,财险市场上有竞争力、能满足社会需要的责任险也非常稀缺。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
'); })(); /* 360自动推送代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