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2018-03-19 16:55:03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
2018年1月,保险行业实现原保费收入6851.92亿元,同比减少19.89%,寿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5600.41亿元,同比减少25.5%。
整体来看,寿险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受制于134号文政策的限制,“开门红”年金类产品销售难度加大拖累整体原保费收入增速至-19.89%。四家上市险企寿险原保费同比微降0.53%,而以安邦人寿(同比减少98.2%)为代表的部分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原保费收入呈现坍塌式下跌。行业健康险去伪存真整体原保费收入降幅达到16.97%,主要系和谐健康和人保健康两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同比降幅达到99.89%和72.39%所致,但昆仑健康、平安健康、复星保德信和太保安联健康公司依旧保持原保费收入的翻番。
值得注意的是,在月度保监会行业经营信息披露的环节中,保监会新增加了风险保障金额与保单件数。据披露,当前保险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为504.01万亿元。其中,产险公司保险金额为423.93万亿元;人身险公司本年累计新增保险金额80.08万亿元。从险种来看,车险保额20.07万亿元;责任险保额37.11万亿元;农险保额2266.44亿元;寿险本年累计新增保额2.47万亿元;健康险保额56.99万亿元;意外伤害险保额282.25万亿元。
1月,保监会发布《关于调整“保险金额”、“签单数量”等保险监管统计指标报送频率的通知》(保监统信[2018]7号),明确提出“为更好地发挥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作用,将保险金额、签单数量等监管统计指标由按季度报送调整为按月度报送”。2018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与保监会“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的监管思路一脉相承。
安邦系高增长成色不足
1月,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同比负增长26%,行业排名前7位的公司的市场份额提升5.65个百分点至72%,同比增加5.65个百分点,太保人寿重回行业第三把交椅。截至1月末,寿险公司累计原保费收入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中国人寿(1268.13亿元)、平安人寿(1152.22亿元)和太保人寿(501.94亿元),其中,太保人寿替代2017年同期的安邦人寿重回行业第三把交椅。
而排名第4至第10位的公司分别为人保寿险、太平人寿(排名较2017年同期上升1个位次)、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同比增速为9.95%,市占率由2017年同期的2.25%上升至3.33%)、生命人寿、华夏人寿和建信人寿(比2017年1月的排名上升12位)。期末共有86家寿险公司,较2017年同期增加8家(和泰人寿、华贵人寿、复兴联合健康险、信美人寿、爱心人寿、人保养老、三峡人寿和招商仁和)。
而最近几年叱咤风云的安邦系则跌落神坛,134号文拖累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增速至-25.5%,凸显2017年1月原保费的高增长“成色不足”。就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而言,安邦系旗下的安邦人寿和和谐健康2018年1月原保费收入排名由2017年同期的第3位和第10 位骤降至第25位和第45位。
2017年一季度,安邦人寿原保费收入增速曾高达699.67%,而其保户储金及投资款新增缴费同比降幅则超过98%。2017年5月,安邦人寿被保监会点名,旗下“安邦长寿安享5号年金保险”产品设计偏离保险本源,通过生存金返还设计形式将消费者所交保费大量快速返还,把长期年金保险“长险短做”,实际做成两年期业务,规避中短存续期产品的有关监管规定,扰乱市场秩序。
由此,保监会要求自监管函下发之日起三个月内禁止新产品申报。2017年6月,安邦集团声明称:“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小晖因个人原因暂不能履职,已授权集团相关高管代为履行职务”。2018年2月,保监会公告接管安邦保险集团,安邦系一方面因自身虚假注资挑战监管底;另一方面大肆销售“明保险实理财”的万能险产品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压力,风起清萍之末,自食其果终跌落神坛。
“开门红”年金产品销售难度增加拖累原保费增速,使得险企间的差异加速放大。“开门红”产品作为寿险公司营销推广中的一种特殊方式,专指采取各项措施以达到在阳历新年获得大额保费收入,为全年工作夺得好彩头的营销现象。“开门红”产品的销售在寿险公司中一直有着“一步先,步步先;开门红,月月红”的既定印象。2015年至2017年首月,人身保险公司合计实现原保费收入(包括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分别为3114亿元、5397亿元和751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0%、73%和40%,占当年全年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63%、24.88%和28.88%。
134号文明确规定:1.首次生存保险金给付应在保单生效满5年之后;2.每年给付或部分领取比例不得超过已交保险费的20%;3.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
在监管的压力下,保险行业“开门红”产品形态出现较大的调整,主流险企通过分红型年金保险叠加万能险的“双主险”模式作为主流产品,并辅以终身寿险、重疾保险等产品同时销售,并有针对性地调整2018年开门红产品设计。然而,在监管新规下,由于前五年不得有现金流的返还,加之金融市场长短端利率整体上行且保监发[2017]283号文对银邮渠道的管控,过去“主险年金+附加万能账户”的快返年金模式遭遇强大的挑战。
上市险企平稳过渡
虽然保险行业原保费收入下滑近26%,但上市险企基本实现平稳过渡,中国人寿、太保寿险、平安人寿和新华保险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1.33%、24.44%、21.47%和9.95%。行业“开门红”增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且各险企之间的差距拉开较大的距离,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134号文对产品形态做出较大的调整,且金融市场长短端利率整体上行,年金类产品对投保人的吸引力下滑超预期;其次,在“保险姓保”和“监管姓监”的背景下,各家险企渠道实力、代理人销售能力、客户储备差距加速放大;第三,续期业务彰显公司底蕴,期缴增速决定来年续期动能。银保和个险渠道差异化显现,银保渠道新单规模保费几近腰斩,期缴保费也是负增长,高度依赖银保渠道的中小公司现金流严重承压。在行业面临短暂“挑战”时,拥有高人均产能的寿险公司有望独善其身。
由于监管新规使得产品形态不得不加以改变,导致对客户的流动性产生较大的影响。据了解,在2018年“开门红”期间,大单占比下滑比较明显,这也倒逼寿险公司拉长产品期限,通过终身覆盖的方式展现保险产品现金流稳定、资产传承、长期保障的特色属性。而银保系保险公司也未能幸免,10家银行系保险公司2018年1月原保费收入增速为-29%(行业平均值为-26%),其中,建信人寿和光大永明原保费收入实现逆势高增长,增速分别为80%和301%,而中邮人寿、交银康联和中银三星的原保费增速下滑幅度超过50%。
客观来看,银保系险企对趸交年金险的依赖程度较大,受制于客户属性和渠道特性的限制,转型促期缴、促保障的发展理念依旧任重道远。部分对“开门红”依赖较少的外资寿险公司1月原保费继续保持高增长,彰显保障类产品销量的韧性,并未受到实质性的影响。中宏人寿、中德安联和友邦中国的1月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36.9%、32.5%和61.8%。
由此可见,在代理人队伍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年金类产品销量不及预期并不会导致全年保障类产品销量增速出现明显的下滑。行业健康险去伪存真,整体原保费收入降幅达到16.97%,主要系和谐健康和人保健康两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同比降幅达到99.89%和72.39%所致,但昆仑健康(同比增加418%)、平安健康(同比增加84%)、复星保德信(同比增加396%)和太保安联健康(同比增加127%)依旧保持原保费翻番以上的增长,表明134号文绝无限制行业发展之意,在2018年切入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下,尤其是在年金类产品销售难度陡增的情况下,险企代理人和管理层转型保障类产品的动力更足,长期来看利好保险行业的长足发展。
随着行业集中度的快速提升,上市公司寿险业务原保费收入市占率由2017年1月的47%快速提升至2018年1月的56%,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1.监管强调“保险姓保、回归保障”,过去依赖银保渠道快速做大规模保费的中小激进险企面临个险渠道铺设和保障型客户储备的压力;2.优质上市险企续期拉动总保费的健康发展态势逐步形成,逐步收获“回归保障、聚焦个险、发展期缴”的转型成果;3.保险行业历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2018年行业切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新单增速将由过去人力增速驱动逐步转型至人均产能增速驱动,拥有高人均产能寿险公司有望继续拉开与身后公司的差距。
一般而言,原保费=新单保费+续期保费,而新单保费=趸交保费+期交保费,新单期交保费成为来年续期业务的源泉,而续期保费则是衡量公司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趸交适用于高风险的理财型产品或短期保险产品,而期交则更适合低风险的传统型寿险产品。虽然趸交产品能给保险公司短期带来高额利润,然而趸交业务占比过大会积聚给付风险,由于缺乏持续现金的流入,导致内含价值偏低,业务结构失衡。加之理财型业务的竞争更为激烈,手续费高企,对公司业绩几乎没有贡献。
高品质且底蕴深厚的寿险公司往往续期业务占比较高。与此同时,当年新单期交保费的增速决定了来年续期业务的增长动能。以上市公司为例,2017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和新华保险的续期业务占比分别为52%、59%、63%和69%,其中,新华保险边际改善最为明显,主要系公司2017年同期坚定“砍趸缴促期缴”改革措施,即使在总保费下滑14%的情况下仍不改初衷。
2017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和新华保险的个险渠道新单期交增速分别为10.18%、49.60%、51.30%和22.96%,因此,转型聚焦期缴,续期拉动总保费健康发展模式将成为2018年寿险公司经营的主旋律。
严监管负面影响边际改善
在强监管和去杠杆的市场环境下,2017年,保险公司保障类产品销售全年持续放量,对投资者而言,把握情绪低点吸筹的良机渐次展开。
既然是行业情绪低点就应该把握吸筹良机,保障类产品的销量继续稳中有升。当前,市场对保险股价值的研判依旧围绕以“代理人驱动-保费增长-利润释放”的传统价值考量体系,东北证券认为,步入2018年应转换为“代理人人均产能-代理人人均NBV-剩余边际摊销”的新价值考量体系。
客观来看,2018年,寿险行业“开门红”销售确实不及预期,但对保障类产品销售的影响基本可控。从全年维度来看,寿险行业保费有望继续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事实上,保监会 [2017]134号文同样鼓励以下几种人身险的行为方式:1.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应重点服务于身故风险的保障规划;2.长期年金保险,应重点服务于长期生存金、长期养老金的积累;3.健康险,应重点服务于看病就医等健康保障规划;4.为特定人群开发的专属保险保障产品。定期寿险由于件均低保障高,健康险受益于代理人观念转变,养老险受益于政策催化,均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由此可见,监管新规无意限制行业的快速发展,反而会成为具有高保障属性的寿险公司弯道超车、强化竞争优势的重要契机。
在货币政策没有明确转向的背景下,长短端利率易上难下。央行2017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认为,“相对慢一点的货币增速仍可以支持实体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宏观组预计未来M2增速仍为个位数。加之3月美联储加息的概率极大,资金整体呈现偏紧的趋势不变。预计2018年全年10年期国债750日移动平均线上行19BP,资产端的投资收益则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加之责任准备金计提的出清,预计纯寿险公司的弹性更为明显。
在监管层大力倡导“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的政策下,严密有效的监管利好行业长足发展。自2016年以来,保监会通过资产端的资金运用差异化监管和负债端的产品形态的调整加速强化险企回归保障本源,多次强调不要“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当然,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监管层自身也应痛定思痛,深刻反思,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不让监管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由此可见,2018年的严监管态势仍会延续,一切从严监管只是刚刚开始。同时,由于受益于监管政策的呵护,保险行业负债端恶性供给监会大幅减少,优质上市险企的竞争压力相比前几年将会有所改善。最新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寿险业务原保费收入市占率由2017年1月的47%快速提升至2018年1月的56%。